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性知识不仅仅是知识的一种静态形式,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的联系尤为紧密。师范生作为准教师群体,其隐性知识的积累与发展对教育信念的树立以及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对师范生隐性知识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为师范生更深刻的理解教育问题,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保证教学质量提供帮助,同时也能够为师范生整体的职业规划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教师的教育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研究一:以访谈、观察、开放式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收集材料,自编《师范生隐性知识情境判断测验》,以沈阳师范大学136名师范生为被试进行预测。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99,重测信度为0.754,分半信度为0.835,同时量表也具有较好的效度。结果表明,《师范生隐性知识情境判断测验》可以作为相关的测量工具。研究二:以《师范生隐性知识情境判断测验》为工具,以沈阳师范大学120名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实习前后对师范生隐性知识水平加以测量。结果表明:1.教育实习前后,师范生隐性知识水平总体差异不显著。教育实习后,师范生在反击、立规矩、委托、回避4种策略上的得分略低于实习之前,其余3种策略上的得分略高于实习之前。2.教育实习前后,师范生在识别应对教学问题情境中好的策略变化较小,在识别坏的策略上变化较大。具体表现为:好的策略方面,实习后,在说服教育策略的识别上较实习前有所下降,其余策略均无变化;坏的策略方面,实习前倾向于将反击、立规矩归为坏的策略,实习后更倾向于将服从归为坏的策略。3.实习前,师范生隐性知识水平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人文社科类师范生在各策略上的平均分均高于理工类的大学生,其中在反击、立规矩、回避、服从4种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实习后差异不显著。4.实习前后,师范生隐性知识水平在性别上差异均不显著。研究三:教学反思前后,师范生隐性知识水平总体差异不显著,但在具体策略上有所变化。综合三个子研究的结果,本研究认为经过教育实习,师范生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隐性知识。由此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师范生隐性知识研究与宣传力度,加强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相关的实习制度,提升师范生对师徒互动的认识,为师范生隐性知识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