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革命夺取政权之初,国际工人运动内部出现了对俄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的质疑。考茨基以西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以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条件为标准,提出了俄国社会主义“早产论”。他认为俄国即使违背规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最终会由于“早产”而失败。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早产论”再次出现,并借机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认为深受俄国革命影响的中国最终也难逃苏联的结局。可事实是,苏联虽然解体,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着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深入剖析考茨基社会主义“早产论”,对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当时西欧和俄国经济、政治状况出发,分析了“早产论”产生的背景。本文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欧和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西欧处于经济发达和政治上普选权显著扩大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俄国是带有强烈封建军事帝国主义性质的落后农业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类国家的不同国情相应地产生了“和平过渡”和“暴力革命”两种实现社会主义的设想。考茨基无视两类不同国家革命形势和道路的特殊性,提出了俄国社会主义“早产论”。其次,文章阐述了考茨基关于俄国社会主义“早产”的核心观点。他认为,俄国的生产力发展落后,不具备在资本主义工业基础上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条件,不能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只能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用政策法令取消资本主义自然发展阶段,强行进入社会主义,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俄国无产阶级不成熟,将无产阶级专政由过渡状态变成了常态政体,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不能正确运用国家政权;这样“早产”的社会主义“通常是活不成的”。再次,文章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了考茨基“早产论”的错误。俄国进入社会主义是矛盾集聚的必然性和历史发展的偶然性相统一的结果,符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革命逻辑,暴力革命正当其时,而不是“早产”。苏联解体并非源于“早产”,其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建设中违背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建设逻辑,用单一的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并用僵化的上层建筑来维持社会的生产运行,形成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苏联模式,加之后期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路线错误,最后走向解体。相反,中国社会主义正确处理了社会基本矛盾,适时提出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通过改革开放摆脱僵化的苏联模式影响,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打破了考茨基社会主义“早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