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全球气候的变化愈发剧烈,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整个生态系统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干旱、水体污染及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专家和学者共同讨论的焦点。这些生态问题会对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亟需解决的任务。然而在我国,由于地形、经济、人文等多因素影响,宏观区域尺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空间格局优化目前研究较少,现阶段,大多是采用传统环境监测以及构建生态模型等方式,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计算机、GIS与RS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在宏观尺度下获取到某一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情况,但是只利用GIS与RS技术无法得到研究区内生态环境变化的具体细节变化与驱动因素。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中心,在长江流域内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十分迅速,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三峡库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RS、GIS与等手段,选择1995、2000、2005、2010、2015、2020年的Landsat数据作为主要的数据源,在RESI模型的基础上融合了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及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社会经济数据,加强了人类活动重要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且耦合了景观格局指数方法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模型对三峡库区1995~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从时间与空间分别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探究生态环境变化的具体细节与驱动因素,利用了PLUS预测模型模拟了三峡库区2030年的整体情况,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95~2020年三峡库区森林面积占比最大,面积占比在60%左右,森林主要集中在三峡库区中部和南部区域。森林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是农田面积的转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城市城镇化的发展影响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2)三峡库区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农田、建筑用地的斑块在空间上表现的更加分散,形状变得更加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强。森林斑块更加趋向于密集化,小型斑块合并发展成大型斑块,森林的面积大大增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斑块变化较小。(3)在IRSEI指数模型的评价指标中,绿度和湿度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起着正向作用,干度、热度、人口总量、人口密度、GDP等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起着负向作用。湿度与绿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三峡库区中部和中南部区域,该区域海拔高,森林、草地和农田等土地类型较为集中,也是生态环境改善较多的区域。热度与干度指标高的区域集中在东部和西部。总体上,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范围的面积大于下降的面积范围,生态环境朝着正向作用在持续推进。(4)建筑用地面积在扩张同时会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侵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发现城市化的边缘区域生态环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因此城市化边缘区域不同位置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性有明显区别。(5)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且随着时间与空间聚集性成正比。研究区主要呈现高高、低低的空间聚集特性。长期处在生态环境质量低聚集特性的包括渝中区、江津区、渝北区、江北区和南岸区等,长期处在生态环境质量高聚集特性的包括巫山县、巴东县、云阳县、开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