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 RRS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刺突呼肠孤亚科(Spinareovirinae)水稻病毒属(Oryzavirus)的代表成员,由介体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但不经卵传。前期研究利用褐飞虱培养细胞阐释了非结构蛋白Pns6和Pns10参与了病毒的复制,揭示了非结构蛋白Pns7在病毒扩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明确了RRSV在褐飞虱体内的侵染循回途径。而在这些过程中,RRSV不仅需要突破昆虫体内的各种组织屏障和膜屏障的阻碍,还需要克服各种抗病毒机制的阻碍,如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RNAi是指由内源或外源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导同源mRNA发生降解的一种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是生物体细胞内有效的抗病毒防御形式,也是生物体用于保护自身基因组免遭外源基因侵害的一种方式。为探索RRSV在其介体褐飞虱体内的复制增殖是否受RNA干扰的调控,本实验首先用RT-qPCR方法分析病毒侵染对RNAi途径抗病毒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RRSV侵染褐飞虱培养细胞,能诱导细胞内RNAi途径抗病毒相关基因Argonaute 1(Agol)、Argonaute 2 (Ago2)、Argonaute3 (Ago3)、Dicer1、 Dicer2、Eri-like-1α(Eri-la)、Eri-like-1b(Eri-1b)、Piwi和(systemic RNA interference defective,SID-1)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调。接着,将体外合成的RNAi途径相关基因片段的dsRNA转染褐飞虱培养细胞,再用RRSV侵染。免疫荧光实验结果发现,干扰siRNA途径中的Dicer2和Ago2基因的表达,能显著提高RRSV在褐飞虱培养细胞的侵染率,而干扰miRNA途径中的Dicerl和Agol基因、piRNA途径中Piwi和Ago3基因以及Eri-la和Eri-lb基因的表达不影响RRSV在褐飞虱培养细胞中的侵染率。上述结果表明,褐飞虱siRNA途径参与调控了RRSV在褐飞虱培养细胞中的侵染复制,而miRNA途径和piRNA途径可能不参与调控RRSV在褐飞虱培养细胞中的侵染复制。RT-qPCR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表明,转染dsDicer2和dsAgo2褐飞虱培养细胞,RRSVP8基因的积累量显著提高,而转染dsAgo1、dsAgo3、dsDicer1、dsEri-la、dsEri-lb、dsPiwi和dsSID-1等dsRNA后,RRSVP8基因的积累量无显著变化。本研究对褐飞虱抗病毒免疫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究,明确了褐飞虱细胞内siRNA途径是调控RRSV侵染、复制增殖的有效途径,且该途径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因子为Dicer2和Ago2;而miRNA途径和piRNA途径可能不参与调控RRSV侵染、复制增殖。这些结果为明确植物病毒在介体昆虫体内受到的RNAi机制,解析病毒与介体昆虫的互作关系和协同进化机制奠定了基础,为阻断褐飞虱传播RRSV防控水稻齿叶矮缩病提供新的可能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