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在提升企业绩效中所做的各种努力,都是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所实施的管理实践,投资行为则是管理实践中的一种。以往研究多以“管理者理性”为假设,却忽略了“经济人的认知偏差是一种常态,而非偶然”这一事实。然而,大量实验心理学研究证实人是“有限理性”的,认为过度自信是人类普遍拥有的心理特征,且在管理者中更为明显,这种非理性特征毫无疑问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影响,最终作用于企业绩效。此外,企业管理者的投资行为是否高效合理,经营管理活动能否稳步推进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公司治理的影响。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础内容,是否会对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形成某种约束呢?又是否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与绩效间的关系产生某种影响呢?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高阶梯队理论、基于管理者非理性的企业投资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2011-2016年1554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投资行为与绩效间的关系以及股权结构的调节效应作了检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显著降低企业绩效;过度自信管理者所存在的认知偏差特性,极易导致其过度开展投融资或负债等非理性活动,进而负向影响企业绩效。(2)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显著促进企业投资行为;过度自信管理者具有高估收益、低估风险的特点,在面对企业投资机会时,对投资项目的风险与收益认知存在偏差,因此会倾向于加大投资水平至过度。(3)企业投资行为与企业绩效具有滞后一期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企业投资行为对绩效的影响在滞后一期时才能完全显现;此外投资行为对绩效的影响符合边际效应递减特征,呈现倒U型趋势。投资行为最优值为-1.06,当投资行为小于-1.06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为正;但当超过-1.06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则为负。(4)投资行为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且为负向;也就是说,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所致使的过度投资会显著降低投资效率,从而毁损企业绩效,故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绩效的负向作用能通过投资行为来解释。(5)在“管理者过度自信——投资行为”阶段,股权结构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行为之间并未产生显著调节效应,说明我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存在漏洞,无法对因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产生的过度投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但在“投资行为——企业绩效”阶段,股权结构均能调节投资行为与绩效间的关系,且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制衡度均在投资行为与绩效间发挥正向调节效应,这说明股权结构确实能对企业决策效率与治理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绩效。根据研究结论,从管理者方面、企业投资方面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提出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与企业绩效提升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