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异常已经成为现今临床治疗中面临的严峻问题,这些都与心血管疾病、中风、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大大增加了精神障碍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其中,遗传因素与之有密切相关,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参与调节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功能,其缺失与神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COMT基因也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甲基化酶如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参与调节DNA甲基化,包括COMT的代谢产物及其它化合物发生的甲基化过程,MTHFR基因的缺陷将导致机体多个基础生化过程的紊乱。综上,COMT和MTHFR基因可能参与了抗精神病药导致代谢异常的过程,本研究分别选取这两个基因上的多态性位点:COMT(rs4680)和MTHFR(rs1801133),以期探究候选位点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代谢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入组排除标准共纳入355例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单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动态观察12周,定期测量体重和腰腹围,进一步计算体质指数(BMI),同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脂、血糖相关指标;采用高盐法抽提样本DNA,以机制铺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COMT(rs4680)和MTHFR(rs1801133)基因分型。不同基因型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指数及代谢变化情况,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代谢指标与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在全部患者中,体重增加组共有155例,体重未增加组共有200例,两组在年龄分布上可见有统计学意义(t=3.254,P<0.05)。其中首发88例(24.8%),体重增加有48例(31.0%),体重未增加有40例(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4,P<0.05)。经药物治疗之后发展为代谢综合症的患者共有126例,在年龄分布上,可见发生代谢综合症(MetS)的年龄是41.02±11.27岁,未发生Met S的年龄是37.55±11.38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治疗前基线水平,体重增加组与体重未增加组在指标FPG、T3和T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于体重未增加组,体重增加组在经过单一药物治疗后,在8周末和12周末,在体重、BMI及腰围上均显著增加(P均<0.05),TG、LDL和CHOL均显著增加(P均<0.05)。3.比较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发现奥氮平组体重增加最多,其次是喹硫平组,最后是利培酮组。比较三组的体重,腰围,BMI,LDL及CHOL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COMT基因rs4680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体重增加组与体重未增加组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MT基因rs4680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发生Mets与否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MTHFR基因(rs1801133)的GG、GA、AA三种基因型在△LDL和△CHOL有统计学意义(P<0.05)。6.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体重增加组与体重未增加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发生Mets与否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引起明显的体重增加,首发患者及年轻患者更易发生体重增加。提示面对首发及年轻患者时,更应慎重选择抗精神病药物。2.不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体重变化及代谢指标的变化有显著差异,其中奥氮平组体重增加最高,其次是喹硫平组,最后是利培酮组。比较三组在体重,腰围,BMI,LDL及CHO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种药物不仅对体重有明显影响,对代谢指标也有显著影响。3.经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体重增加组的除体重外,BMI及腰围也比体重未增加组显著增加,代谢指标TG、LDL和CHOL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体重增加的情况,对于代谢指标的异常也应给予高度关注。4.COMT(rs4680)不同基因型在抗精神病药物是否导致代谢综合症及体重增加不同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COMT(rs4680)与抗精神病药物导致代谢异常无相关性。5.MTHFR(rs1801133)不同基因型在服药后LDL和CHOL不同变化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GG不同基因型可能与LDL和CHOL代谢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