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建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爱丁堡学派兴起的一种科学理念,已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中的一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思潮。社会建构主义共性的观点是,某些领域的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社会建构主义从科学、技术、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期待通过社会性和建构性的整合,同时克服现代主义的绝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从而实现对具体的实践的指导。但是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科学大战”使社会建构主义发生了“更多的转向”(拉图尔),并在思想属性、发展态势、评价标准等方面呈现扑朔迷离的“家族相似”景象。打开社会建构主义的“黑箱”,可以看到几种代表性的“转向”,如ANT转向,STS转向,修辞转向,技术转向和文化转向等。本文主要阐述社会建构主义如何转向STS以及对中国的STS研究的影响。社会建构主义转向STS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思想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STS的社会建构主义转向的过程。STS是科学、技术、社会的英文缩写,是研究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20世纪60年代开始它在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渐展开。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学等学科领域中的专家学者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的STS这一新兴学科被传入国内后,我国的STS研究也渐入佳境。其中社会建构主义者的研究方式对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学者对STS研究细节的认识。应该说,国内学者对STS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但对STS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关系问题则涉猎不多。本选题基于STS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这一认识出发,结合中国STS发展历史和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旨趣,把中国对于STS研究放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背景下,阐述社会建构主义如何转向STS,接着论述我国STS研究发展历程和现状,针对中国STS研究存在的问题,阐述社会建构主义对我国STS研究的影响,并由此提出我国STS研究的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