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通过对不同尺度构造用不同方法去探求研究区的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有以下几方面:1.确立该区断层岩的类型为脆性变形的碎裂岩系列.以碎裂度为分类基础,共划分出5个岩类,13种岩石类型.它们在横向上一般呈带状分布,从中心到两侧依次为碎裂岩带--构造角砾岩带--角砾岩化带--网裂(脉)岩带;2.首次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该区碳酸盐岩构造岩的微观变形结构,脆性变形主要有显微裂隙、粒化、碎裂结构等,塑性--准塑性变形主要为机械双晶、波状消光、亚颗粒、变形条带和变形纹及扭折带等,断层岩脆性、准塑性变形混合现象普遍;3.根据断层岩的宏、微观变形特征,确定其变形机制宏观上以碎裂流动和摩擦滑动为主,微观上以晶内滑移为主,变形环境主要处在半脆性--半韧性域的范围内,而且偏半脆性域的区间(2-4km);4.系统地进行了该区碳酸盐岩构造岩中方解石的组构分析.方解石光轴的组构形态反映应类型以单轴压扁应变为主,部分有单轴压缩应变的叠加,灰岩X光岩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普遍经历构造变形;5.首次在该区进行了较系统的方解石双晶页理的动力学分析,确定该区的应力状态为三轴应力状态(σ<,1>>σ<,2>>σ<,3>),筛分出三期的压缩轴(C)和拉张轴(T)的优势方位:(1)C<,1>=60°~110°,T<,1>=330°~20°;(2)C<,2>=290°~330°,T<,2>=30°~60°;(3)C<,3>=30°~70°,T<,3>=330°~330°;差异应力为60~280MPa;6.通过6种不同的方法对工作区的应力场进行了初步分析,其演化规律是(1)印支期近东西向挤压;(2)燕山早期近南北向--北东向挤压;(3)燕山晚期的北西向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