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隐喻被看成一种修辞手法而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派诞生以来,学者们开始从尝试这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并开始强调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而非修辞手法。自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隐喻的概念就超越了修辞的框架而作为一种话语现象和思维方式被广泛研究。lakoff和Johnson指出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它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一种方式及思维方式,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的现实主义经验基础,即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体验,我们用自己的身体尤其五官来感知世界,其中味觉在感知过程中举足轻重。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英汉语料库,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语言中的四个常用味觉词进行研究。作者在对四个基本为味觉词(酸/sour,甜/sweet,苦/bitter,辣/peppery)的语料研究中发现,英汉味觉词的用法中都存在大量的以味觉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英汉许多味觉词隐喻不仅有相同的源域和目标域,且有相同的隐喻意义。尽管英汉味觉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隐喻的相似性可以归因于人类认知模式的相似性,心理基础普遍性,同样源于身体的经验,而差异与文化和思维有关。 经过一系列对比分析,作者一方面进一步印证了Lakoff关于隐喻具有体验性的观点,另一方面证实了味觉隐喻在身体体验的普遍性下形成其普遍性的特点,同时又在文化多样性下形成其多样性的特点。该研究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类是怎样使用概念隐喻来理解抽象的或不熟悉的概念的,同时也为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英汉味觉隐喻的翻译方面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