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19801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体现出来的演进轨迹,大多可以在沉淀的实践与历史的反思中寻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总结党的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和“最基本的经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对党的历史作出的经验总结和理性反思,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识”的一次重要思想升华,兼具“以史为鉴”、“转识成智”的双重意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积淀了宝贵经验并奠定坚实基础。但系统研究《历史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著尚付阙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围绕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进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既然是探索,必然要经历胜利与挫折的考验,也必然有正确与错误的较量。不论是正确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助推着思想认识的“成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呈现了,才有了分清是非、辨别真伪的基础,进而有了对正确思想理论方向的坚持和捍卫。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坚定且自觉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因为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以及历史经验的总结之上,实现了思想认识的一次次提高和升华。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是党领导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通过学习党史、总结历史经验,可以找到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更加清醒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即正确的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线”。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时,毛泽东特别强调了学习党史的重要性。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全面学习、反思和总结党的历史以清算教条主义的运动。《历史决议》是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面临“两个前途”选择的历史转捩关头,形成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成果,也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大创新。作出《历史决议》的目的,不仅在于破除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解答“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增强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使全党上下自觉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上来,更好地统一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上来。  《历史决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基本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线索,对党成立24年来的历史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批判性审思,在审视“前车之覆”、澄清“路线是非”、剖析“错误之源”的同时建立起对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认知,深刻诠释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的历史缘由和内在合理性,为全党树立起一面理论的旗帜,并使之成为全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一立意体现了“以破求立”、“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价值指向,揭示了在“思想解放”与“思想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历史决议》把阐释“历史”的科学性要求与“决议”作为规约的权威性要求结合起来,澄清了思想上的混乱,统一了思想上的认识,创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形式方法,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它的成功经验不仅为36年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吸纳,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深具意义。
其他文献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主义流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德拉-沃尔佩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科学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创立的“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中期
新时期,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复杂化,文化的多元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变化。“霍桑试验”是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一个主要流
个人品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个人品德问题一直是历代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并且有诸多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
建国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特殊时期。面临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与干部队伍状况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适时地加强了对妇女干部的培养,为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和
我国日益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我国的信用缺失问题从主体角度来看,表现为多个维度交织在一起,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