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科技背景入手,对两岸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分别是1949-1982年:交流不畅阶段;1982-1988年:借助第三方平台交流阶段;1989-1993年:“来多去少”的不对称交流阶段;1994-2014年:以气象学会为固定管道的双向交流阶段。然后,对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合作的主体和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主体有以两岸气象局为主的官方机构、以两岸气象学会为主的民间社团组织、以两岸高校为主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包括东亚及西太平洋气象与气候研究、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两岸大气科学学术研讨、两岸气象科技期刊交换、闽台地区灾害天气实时会商。 通过对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发展历程、主体、内容等方面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相关政策的制定、两岸关系的缓和以及两会的政策建议推进了两岸气象界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两岸气象科技水平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交流与合作是两岸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再者,两岸气象科技人员渴望了解,推动气象科技的交流是两岸学者的共同心愿;最后,两岸天气气候状况相伴相生,地缘、血缘、语言、人文等其他因素也驱动着两岸间的气象交流。另外,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主要受到意识形态和管理机制的制约。 本研究表明,两岸基于气象学会等民间形式的交流平台,已不能满足两岸共同防灾减灾的需求,交流平台急需拓宽;两岸气象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局限于闽台地区,交流的地域有待于拓展升级。海峡两岸气象科技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和较广的合作领域,针对海峡两岸气象科技的交流机制业已形成,这将对提高两岸气象科技水平、保障两岸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