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070703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研究椎基底动脉先天性变异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椎基底动脉先天性变异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693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病例组)和5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和高级血管分析(advanced vesselanalysis,AVA)等后处理技术对椎基底动脉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椎基底动脉发生起源、路径、数目、窗式等变异的部位及数量,探讨其发病因为,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结果:病例组693例患者成功获得1386根椎动脉:646例(93.2%)起源正常,47例(6.8%)起源异常;581例(83.8%)路径正常,112例(16.2%)路径变异;692例(99.9%)为双侧单根椎动脉,1例(0.1%)右侧双椎动脉,左侧单根椎动脉;655例(94.5%)椎基底动脉无窗式变异,38例(5.5%)有窗式变异;631例(91.1%)双侧椎动脉正常汇合成基底动脉,62例(8.9%)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未汇入基底动脉,对侧直接延续为基底动脉。对照组健康志愿者51例,成功获得102根椎动脉:50例(98.0%)起源正常,1例(2.0%)起源异常;46例(90.2%)路径正常,5例(9.8%)路径变异;51例(100.0%)无数目变异、窗式变异;51例(100.0%)双侧椎动脉正常汇合成基底动脉。   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的显示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变异,在研究椎基底动脉先天性变异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病的影响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第二部分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研究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对椎动脉血管管径的研究,探讨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病的影响。   方法:对693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病例组)和5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使用动脉期图像,采用MPR、CPR和AVA技术,通过三维旋转调整观察角度,并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利用工作站自带软件得到两组双侧椎动脉正常管腔的直径和横截面积。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对比,评价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产生的影响。   结果:病例组693例患者中双侧椎动脉发育正常660例(95.2%);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33例(4.8%)。对照组51例(100.0%)健康志愿者双侧椎动脉均发育正常。对病例组椎动脉发育正常患者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的椎动脉进行直径和横截面积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例组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的发育不良侧椎动脉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的相应椎动脉进行直径和横截面积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并不少见,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病因之一。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能够清晰的显示椎动脉的血管结构及先天性发育不良,在研究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对患者发病的影响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中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693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用重建后的增强扫描图像减去平扫图像,得到减影的原始数据。采用VR、MIP、MPR、CPR和AVA技术等多种重建方法,多方位观察和显示血管,存储图像。23例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后5~10天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采用双盲法对所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DSA为标准,对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DSA发现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结果进行配对资料x2检验及Kappa相关性检验。   结果:693例患者成功获得1386根椎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各段狭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左椎动脉x2=185.903,P=0.000,P<0.05;右椎动脉x2=185.427,P=0.000,P<0.05)。对于不同性质的斑块在椎动脉各段的分布,双侧椎动脉软斑块均好发于起始段(左椎动脉13.3%,右椎动脉13.4%),钙化斑块均好发于颅内段(左椎动脉9.7%,右椎动脉5.9%),混合斑块左椎动脉好发于颅内段(5.3%),右椎动脉好发于起始段(3.5%)。对双侧椎动脉不同性质的斑块在椎动脉各段的分布进行多组频数分布的x2检验:左椎动脉x2=315.826,P=0.000,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右椎动脉x2=234.306,P=0.000,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3例患者46条椎动脉既行CTA检查又行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和统计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74,P>0.05),同时采用诊断一致性检验评价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Kappa=0.803,P=0.000,P<0.05,Kappa>0.75,说明CTA与DSA有较好的一致性。CTA对椎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97.0%,准确度为94.2%,阳性预测值86.1%,阴性预测值95.9%。   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了解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周围组织的变化情况,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DSA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发现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达到很高的标准,在诊断及治疗方面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DSA可以联合应用互补优缺点,为临床医师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其他文献
目的: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致的主要发生与生殖器部位的皮肤粘膜增生性疾病,常反复发作,难以治愈。HPV持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