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其中以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发育。安徽省岩浆岩出露面积达13000 km~2以上,各种类型的岩浆岩均有发育,以大别山、长江中下游以及皖南地区较为集中,安徽省目前地热能开发利用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地区。本文以安徽省岩浆岩作为研究对象,在安徽省不同地区共采集具有代表性的172个岩浆岩岩石样品。对其展开放射性生热元素、岩石密度和热导率分析测试,并系统收集前人有关安徽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其中以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发育。安徽省岩浆岩出露面积达13000 km~2以上,各种类型的岩浆岩均有发育,以大别山、长江中下游以及皖南地区较为集中,安徽省目前地热能开发利用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地区。本文以安徽省岩浆岩作为研究对象,在安徽省不同地区共采集具有代表性的172个岩浆岩岩石样品。对其展开放射性生热元素、岩石密度和热导率分析测试,并系统收集前人有关安徽省岩浆岩放射性生热元素的数据,首次对安徽省岩浆岩开展了系统的放射性生热元素和放射性生热率研究。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安徽省花岗质岩石U含量平均值为4.67 ppm,Th含量平均值为18.27 ppm,K2O含量平均值为4.23%;中酸性岩浆岩U含量平均值为3.41 ppm,Th含量平均值为17.33 ppm,K2O含量平均值为4.92%;基性岩浆岩U含量平均值为1.05 ppm,Th含量平均值为4.12 ppm,K2O含量平均值为1.78%。安徽省花岗质岩石密度平均值为2623.17 kg/m~3;中酸性、基性岩浆岩密度平均值分别为2556.25kg/m~3、2580.13 kg/m~3。安徽省花岗质岩石平均热导率为2.997 W/(m·K),中酸性、基性岩浆岩热导率平均值分别为2.554 W/(m·K)、1.970 W/(m·K),整体平均值为2.892W/(m·K)。结合本文实测数据以及前人对安徽省岩浆岩放射性生热元素测试结果对安徽省岩浆岩放射性生热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安徽省花岗质岩石(0.51~15.84μW/m~3)和中酸性岩浆岩(0.41~9.23μW/m~3)生热率变化范围较宽,平均值分别为2.71μW/m~3和2.29μW/m~3;基性岩浆岩生热率变化范围较窄(0.10~2.57μW/m~3)且生热率值较低,平均值为0.71μW/m~3。钻孔花岗质岩石生热率虽然随深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但尚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对生热率较高地区进行高产热花岗岩遴选,得出银山复式岩体(沙坪沟矿区)、黄梅尖岩体、大历山岩体、黄山岩体以及伏岭岩体不仅生热率平均值超过5μW/m~3,且这些岩体相对规模较大,可能适合进一步开展干热岩勘查。结合前人对安徽省地球物理以及地热学资料,对安徽省金寨、庐枞以及皖南地区深部温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金寨、庐枞以及皖南地区深部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不断升高,说明这些地区现今深部温度主要受埋深的影响,深部温度分布特征与安徽省地温梯度的分布变化特征一致,庐枞盆地最高,皖南地区稍低,金寨地区居中。本文对安徽省岩浆岩放射性生热元素、生热率进行系统研究以及对金寨、庐枞以及皖南三个地区现今深部温度的预测,发现岩浆岩放射性生热对安徽省干热岩和U矿床勘探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安徽省后续地热资源勘查开发评估提供支撑。
其他文献
湿地植被是湿地提供水禽栖息地和鱼类繁殖场所的基础,是能够直观反映湿地演变的指示物。而湿地是地球上最有价值和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包括全球气候调节、自然水体净化、防洪抗旱等多种生态服务,对区域生态平衡和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鄱阳湖湿地作为国际重要湿地,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湿地正遭受了一系列的威胁。而研究湿地植被的变化研究可
城市化带动了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平衡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探究城市生态安全和城市化之间的耦合机理,科学评估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对于发展城市保障体系,提升城市规划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构建了南昌市生态安全格局,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针对南昌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构建了南昌市生态源地辨识体系,筛选了南昌市生态源地。选择阻力因子构建了生态阻力面,并基于最
华南白垩纪盆地以发育陆相红色碎屑岩为特色,是认识白垩纪温室气候的重要陆地窗口。会昌盆地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我国华南晚白垩纪众多陆相断陷盆地之一,对盆地晚白垩世红层沉积学研究,有助于推动对白垩纪温室气候的认识。本文通过对会昌盆地寨下剖面野外观测、样品岩矿鉴定、粒度分析、碎屑颗粒统计、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色度分析,主要研究晚白垩世周田组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与古气候。根据岩性变化特征,周田组红层剖面可以分成
浙北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滨太平洋成矿域、扬子陆块铀成矿省的天目山铀成矿远景带。浙北地区在中生代火山活动较为活跃,并具有较好的铀矿成矿潜力。多年的勘查成果表明,张家坞(605)铀矿床是浙北地区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床;然而该矿床以往工作只是基于铀矿找矿勘查进行,未进行深入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很是缺乏,制约了矿床成因认识、成矿模式的建立及浙北地区火山岩型铀矿下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为
将浓厚工科特色与新时代信息技术和育人理念相结合,提出“三位一体,多措并举”的自动化实验室安全建设方案与路径。以信息化、实验室平台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为主体,借助“互联网+”、智慧监控平台、网站等措施完善信息化建设,建设“自上而下”定位准、可执行、有成效的实验室平台,构建基于成果教育理念的“安全闭环”实践课程体系。结合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成果,思考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改进方向和建设点
义敦地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由昌台弧、乡城弧和中甸弧组成的具有火山弧性质的地体。近年来,研究者将目光从青藏高原内部转向了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南缘地区,并对该区的岩浆作用、构造活动、矿产形成、河流演化等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对藏东缘义敦地体中生代花岗岩的系统研究相对缺乏,这不仅制约了有关该地体中生代以来地壳隆升过程的深入理解,还限制了区域找矿勘查工作的有效开展。更为重要的是,义敦地体的抬升与剥露过程
蚀变岩型矿石是热液型金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类型,其形成与水岩反应密切相关。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的江南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金成矿带,黄金洞金矿处在江南造山带中段湖南省东北部(以下简称“湘东北地区”),其金矿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共伴生元素多,是该区代表性金矿之一。前人将黄金洞金矿的矿石类型分为三种,即石英脉型、角砾岩型和蚀变岩型,前两类矿石品位高,且石英脉型是前人的研究重点,而对蚀变岩型矿石的研究程度较低。最
构造变形产生的扩容区在许多热液矿床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先存构造属于构造薄弱部分部位,在后期变形中更容易发生活化形成扩容区,从而形成矿质元素沉淀的场所。江南造山带是华南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江南造山带自新元古代形成以来,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多期陆内构造-岩浆事件,产出了大量由构造控制的金(多金属)矿床(点)。位于江南造山带的黄金洞金矿区构造破碎带十分发育,控制着矿体
赣杭铀成矿带东起浙江绍兴、西至江西永丰,位于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拼接部位。该成矿带内的火山铀矿盆地赋矿围岩基本以酸性火山岩为主,马荃盆地是为数不多的以中性火山岩为赋矿围岩的含铀矿盆地。但其岩石类型、岩石系列归属存在一定争议,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等基础地质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本文以马荃盆地中性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研究。马荃盆地中性火山岩呈
朱溪钨(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的东部、新元古代江绍拼合带的北侧,产在塔前-赋春晚古生代浅海相碳酸盐岩盆地中,该矿床是近几年来在赣东北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矿床。本文在野外调研与室内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典型蚀变矿物(辉石、符山石、绿泥石)的矿物化学特征、不同成矿阶段不同矿化类型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下主要成果:(1)查明了该矿床主要矿化类型-矽卡岩矿床的成矿阶段及矿物组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