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道系统可输送、储存和调节肝分泌的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的消化,在维持机体正常营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胆石症术后,病人往往因为胆道系统受损伤出现身目黄染,食欲不振,上腹疼痛,恶心欲呕,小便黄等胆腑郁热为主的症状,或兼肝胆湿热的症状。我们用利胆排石汤加味对胆石症术后的病人进行治疗,全方有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的功效,能够促进肝分泌胆汁,松弛括约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目的:观察利胆排石汤加味对胆石症手术后以胆腑郁热为主,或兼肝胆湿热证型的临床效果,探讨利胆排石汤加胆道镜取石治疗胆道残余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0年4月在广州市中医医院普外科住院部胆石症术后病人中,共收集符合标准患者40例,以前瞻、随机分为研究组(胆道镜加中药组)20例,对照组(胆道镜组)20例。研究组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口服中药利胆排石汤加味,每次100ml,每日2次,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2周。2周后行T管造影及B超检查并对两组行取石术,术后1周行T管造影及B超检查。通过观察术后各生化指标变化,观察术后症状的变化,观察肝功能、取石次数、一次结石取净率情况,观察免疫学指标变化,对治疗前后行统计学分析,进行评价。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两组间构成比较用t检验,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结果:(1)两组术后第一天的ALT、AST、γ—GT、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无差异;两组术后第8天的ALT、AST、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γ—GT、总蛋白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在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中,2组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2组治疗均有效,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研究组改善中医主要症状优于对照组。(3)在中医症候治疗中,研究组改善中医症候疗效方面高于对照组,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2组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别。(4)在治疗后取石次数、一次取净率比较中,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研究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IgG、IgM、IgA、CD4+、CD8+、CD3+、CD4+/CD8+均较同组术前明显下降(P<0.05),CD8+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两组患者各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8天:①两组患者IgG、IgM、IgA、CD4+、CD8+、CD3+、CD4+/CD8+与同组术前第1天比较均有所升高,其中IgG、IgA、CD4+、CD3+、CD4+/CD8+与术前第1天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IgM升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CD8+与同组术后第1天比较明显下降(P<0.05),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CD8+与同组术后第1天比较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IgG、IgA、CD4+、CD4+/CD8+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IgA、CD4+、CD4+/CD8+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患者CD8+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IgG、IgM、CD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探讨了胆石症术后,由于胆道系统受损通常会出现结石残留,当结石残留时,胆道系统受损无明显改善,而胆道系统受损未修复时,结石残留也无明显改善。本研究探讨了利胆排石汤加味对改善胆道系统功能的作用及机理,证实利胆排石汤加味能够有效减轻临床症状,修复受损胆道,降低结石残留率,减少取石次数,提高残留结石取净率,增强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