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引起慢性下肢慢性缺血。随着老龄人口逐渐增多,发病率逐渐升高,病变后期有较高的致残率。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可重复性的特点,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随着腔内治疗的发展,腔内治疗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的:讨论与分析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腔内治疗方法,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自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进行腔内治疗的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2.4岁。按病变的Fontaine分期,Ⅰla期2例,Ⅰlb期12例,Ⅲ期1例,Ⅳ期1例。TASCⅡ分型:A型2例,B型9例,C型3例,D型病变2例。术前踝肱指数(ABI)检查,在0-0.86之间,平均0.43。CTA显示:髂动脉狭窄6例,其中1例合并股浅动脉闭塞,1例合并股浅动脉狭窄;单纯股浅动脉狭窄6例,闭塞3例,其中1例为双侧狭窄;膝以下动脉节段性闭塞1例。病变共19处,髂动脉6处,股浅动脉12处,膝下动脉1处。需处理病变共19处,其中1处病变未开通,10处病变单纯球囊扩张,8处病变置入支架。结果:骼动脉开通率与技术成功率100%(6/6),术后1年、2年通畅率分别为83.3%(5/6)、83.3%(5/6)。股动脉开通率91.7%(11/12);技术成功率100%.(11/11),术后1年、2年通畅率分别为81.8%(9/11)、72.7%(8/11)。膝下动脉1例,治疗后溃疡逐渐愈合。术后踝肱指数均提高0.15以上。结论:主骼动脉的腔内治疗近、远期效果满意,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股胭动脉腔内治疗对于高危不适合手术患者可作为首选;膝下动脉应首选腔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