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社会排斥无处不在。社会排斥威胁归属需要,对个体认知、情绪及行为等方面具有消极影响,也具有维护团体规则的社会功能。大量的研究围绕社会排斥产生的原因、社会排斥发出者的特征、对被排斥者的影响等展开,少有研究从旁观者视角探讨社会排斥认知。旁观者对社会排斥的接受程度是社会排斥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旁观者对已发生的社会排斥事件的认同(Rudert,Sutter,Corrodi,&Greifeneder,2018)。社会排斥认知对社会排斥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社会排斥的合理化决定了旁观者是对被排斥者施予援手,还是无动于衷甚至推波助澜。社会认知内容是合理化社会排斥的基础,旁观者会接受不愿意帮助他人的个体被排斥,也接受没有能力完成集体任务的个体被排斥(Hales,Kassener,Williams,&Graziano,2016;Wesselmann,Williams,&Hales,2013)。社会认知内容模型认为,能力和热情两维度内容不仅形成了刻板印象内容知觉,还产生四种独特的情绪(厌恶、嫉妒、遗憾及敬佩)来中介行为倾向,即知觉被排斥者能力与热情时产生的情绪会影响旁观者对社会排斥的接受程度。幸灾乐祸则是旁观他人不幸时产生的趋避情感,旁观者认为不幸的降临是他人应得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幸灾乐祸情绪,进一步强化了旁观者合理化社会排斥行为。为了检验以上旁观者对社会排斥合理性认知的内容和情绪过程,本文采用实证法探讨社会排斥内容对旁观者合理化社会排斥的影响及其情绪的中介作用。研究一采用2(社会排斥内容:能力、热情)×2(被排斥者效价:积极、消极)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应用想象范式探讨被排斥者能力或者热情单维度信息对旁观者社会排斥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旁观者对消极特征个体被排斥的接受度高,排斥内容与效价交互作用显著,旁观者对低热情与低能力个体被排斥的接受程度没有差异;旁观者对高热情者被排斥的接受程度低于高能力者。被排斥者热情相关信息也会通过自发能力感知影响旁观者对社会排斥的接受程度。研究二采用2(被排斥者热情:高、低)×2(被排斥者能力:高、低)的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被排斥者能力与热情双维度的信息对旁观者社会排斥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旁观者对低热情个体被排斥的接受程度高于高热情个体,对低能力个体被排斥的接受程度高于高能力个体;被排斥者的能力与热情交互作用显著,高热情的条件下,旁观者对低能力个体被排斥的接受程度显著高于高能力个体,低热情的条件下,旁观者对高能力或低能力个体被排斥的接受程度没有差异。研究三应用改编的网络掷球范式来重复验证研究二的结果,并探讨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低热情低能力个体会令旁观者产生厌恶的情绪,从而增加对社会排斥的接受程度;高能力高热情的个体会令旁观者产生敬佩的情绪,从而降低对社会排斥的接受程度;低热情个体被排斥会令旁观者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增加对社会排斥的接受程度。综合以上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社会排斥内容与效价会共同影响旁观者对社会排斥的接受程度,旁观者对高能力个体被排斥的接受程度低于低能力个体;然而对低热情被排斥者,旁观者对这类个体被排斥的接受程度不受其能力的影响。(2)情绪在社会排斥内容与旁观者接受社会排斥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低热情低能力的个体通过引起旁观者的厌恶之情增加旁观者对社会排斥的接受程度,高能力高热情的个体通过令旁观者敬佩降低旁观者对社会排斥的接受程度,旁观低热情的个体被排斥会令旁观者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增加旁观者对社会排斥的接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