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网络舆情作为中国互联网与政治发展的伴生产物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网络舆情已经渗透到了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而政治行政领域学者们更加关注定义为公民在网络上表达的社会政治态度的网络舆情。目前该领域研究尚未成熟,现有研究往往是从独立舆情事件个案的微观角度来进行分析,而对网络舆情宏观、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本文的目的正是尝试从宏观总体分析网络舆情影响政策的特征,并且针对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意见。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影响的本质是一种公民参与行为。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对公民参与界定是:可以影响公共政策和公民生活的一切公民活动。网络舆情影响公共政策恰恰符合这一概念范畴。公民参与理论是一个国内外非常热门且较为成熟的研究课题。因此,该理论可以为网络舆情相关内容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全面的工具方法。此外,舆情事件较高的关注度使得国内学者们尝试着通过技术手段收集各类舆情事件的信息,形成对应的数据库和相关的舆情报告。因为这些基础工作渐渐完善,使得从统计角度分析归纳网络舆情特征成为可能。综合各种报告的易获取性,完整性,格式统一性。本文选取人民网的舆情案例库作为对象,筛选出与公共政策相关的舆情案例作为研究样本。样本从案例涉及政策领域和案例发生时所处政策过程阶段两个角度进行分类,以案例中舆情偏好与政策结果是否一致作为结果判定指标,研究各种类别舆情影响力的特点。并从分类舆情数量比例、一致性比例以及分类角度与一致性结果的相关性等方面提取数据信息。数据结论有:舆情对民生类政策影响最大,对政治法律经济类政策较弱;舆情事件多发于政策执行阶段而制定阶段寥寥无几;舆情事件发生所处政策过程阶段越早,政策结果与舆情偏好一致性越高等结论。随后,文章探讨了形成数据结论背后的原因以及数据结论所反应的问题。其中原因有:舆情的影响力可能与政策涉及的利益群体有关联;政策的专业性限制了网络参与的程度;政策修改变化的成本可能随政策过程发展而不断增加。数据同时也反映了现存的一些问题,包括:公民网络参与缺乏正式渠道;现有网络参与早期性不足;政策制定过程透明度不高。最后,针对发现问题给出了完善公民网络参与的建议。民生政策,尝试建立网络公民小组等协商参与;专业性强的政策制定,完善咨询委员会制定;提前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时机;提升参与方式透明度;制度化公民网络参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