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叶绿素浓度是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示因子,分析叶绿素浓度的变化情况及机制对于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方式,全球碳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利用基于正交函数(EOF)分解的数据重构算法重构了2002年10月至2013年9月的MODIS海表叶绿素浓度数据,并随后进行EOF分析,探讨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叶绿素浓度的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及机制。接着以台风事件为例对叶绿素浓度的短期变化进行分析,反演出2004年台风“云娜”和2010年台风“圆规”过境前后叶绿素浓度及泥沙含量,结合海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海表高度,混合层深度,风场和流场等卫星数据对叶绿素浓度的变化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长时间尺度上,EOF的第一模态方差贡献率为22.41%,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的东海海域叶绿素浓度变化主要受长江径流,沿岸上升流和台湾暖流的年、季变化影响。第二模态和第三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66%和6.91%,其中第二模态体现的是温度影响的营养盐的补充和损耗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而第三模态体现的是季风引起的长江径流的转向作用和沿岸上升流的变化。短时间尺度上,浮游植物生长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选取台风这一极端事件进行研究。两次台风过后,研究区域的叶绿素浓度和泥沙含量变化较复杂,说明大洋开阔水体对台风的响应模式在长江口附近海域并不完全适用。研究发现,除了台风过境时带来的垂直混合和强降雨为表层提供了大量营养盐外,强风还破坏了原有的环流体系,使长江径流的流速和流向发生变化,打破了原有的营养盐分布状态,导致叶绿素和悬浮泥沙浓度相应的增长或减少。由此可见,作为东海的主要营养盐输入源,长江径流无论是在长时间尺度还是短时间尺度上都对东海海域的叶绿素浓度变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另外,不同路径的台风由于对东海环流体系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叶绿素浓度的响应方式存在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