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分析后人类主义视域下的身体概念为主要方向,主要采取概念史研究法、归纳法和文本细读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包括:梳理身体概念的哲学史内涵,整理出身体概念的历史脉络;梳理人文主义到后人类主义发展的理论过程,阐述后人类主义的理论渊源;结合后人类主义身体在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在比较的观点中梳理出后人类主义对身体概念的界定与以往的身体概念的区别;研究后人类主义身体概念出现的背景;思考后人类主义身体概念给文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分析后人类主义视域下的身体概念为主要方向,主要采取概念史研究法、归纳法和文本细读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包括:梳理身体概念的哲学史内涵,整理出身体概念的历史脉络;梳理人文主义到后人类主义发展的理论过程,阐述后人类主义的理论渊源;结合后人类主义身体在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在比较的观点中梳理出后人类主义对身体概念的界定与以往的身体概念的区别;研究后人类主义身体概念出现的背景;思考后人类主义身体概念给文艺研究带来的叙事模式和叙事身份上的新视野;认识后人类主义身体概念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第一部分系统地梳理了西方社会理论中的身体概念,该部分以时间为脉络,归纳了古希腊到当下的身体概念理论成果。身体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古希腊到17世纪,身体是灵魂的附属物,身心二分逻辑占据了主流。17世纪到19世纪,在身体与意识的对立下,身体被视为一种与精神相对的物质载体,是意识的工具。20世纪以后,身体与灵魂的对立局面被打破,身体作为学理问题变得越来越显眼。身体获得了主体地位,身体对认识具有重要意义,身体被赋予了更多的正面意义。身体的概念呈现出历史的动态的变化。一方面,身体经历了被贬斥、压抑、边缘化到再度成为焦点的过程,身体既是改造世界的动力,又是改造世界的条件。另一方面,身体的形象不再统一、清晰,而变得更加歧义、多元、多样了。身体概念在当代全面颠覆了物质性、客观性、封闭性等这些传统身体概念赖以为系的特征。第二部分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式提取并整理了后人类主义的身体概念的性质。该部分以文艺作品支撑,结合后人类主义身体的银幕形象、文本形象进行文本分析。在身心关系上,后人类的身体重视具身经验,强调身体与心智、认知的密切联系;在身体的表现上,后人类的身体消除了人的具体形象,达到了去差异化的效果;在身体的功能上,后人类的身体是技术再塑的身体,力图实现人的官能的进化;在身体的界线上,后人类的身体是边界开放的身体,在赛博格身体上,我们看到了各种边界被打破的可能性。第三部分研究了后人类主义身体概念的产生背景。一方面,后人类主义的身体建构以身心二元论对立的消解为前提;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为后人类主义的身体建构提供了革新的条件。这部分还研究了后人类主义身体概念带来的影响。一是主体性的变化。尽管存在着局限性,后人类主义的身体概念打破了人类纪元的神话,反对人文主义的二元对立的传统,阻止本体论将人类继续置于世界的中心。二是后人类身体与其他生命形式的关系的变化。从后人类身体与动物身体的关系展开,后人类中心主义替换了物种等级观念和一个“人”作为万物尺度的单一共同的标准概念;从后人类身体与人工生命身体的关系展开,人工生命试图将人类身体变成信息处理机,身体的概念被加以简化。但人类不可能只是信息构成的产物,人工生命对身体的仿拟是有限的。第四部分讨论了后人类主义身体概念对文学研究的影响。该部分以人类身体边界的开放类比文学文本边界的开放,文学赛博空间的打开,催生了新的叙事模式、模糊了传统的叙事者身份,推动了多维度的互动文本的产生;电子人作为新兴的技术产品和文化偶像,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禁忌欲望和幻想,也映射了消费时代将身体作为消费品的一种商业化需求,被凝视的“理想的身体”借电子人而受到追捧。我们不得不警惕后人类主义身体概念带来的局限性:警惕物化身体的文化倾向。运用后人类主义视域去看待人类身体,既是一种整合型的综合研究,也为诸多后人类主义作品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启示,有利于激发身体研究的更多可能性。不论何时,我们既要理性、客观地对待技术发展对身体形态和功能带来的重塑性效果,又要积极地联系当下的现实。
其他文献
薄壁结构在压溃过程中通过形成周期性的塑形褶皱将外界能量以一种较为平稳的方式逐渐耗散掉,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耗能结构。作为典型的轻质多孔材料,铝蜂窝在轴向压溃形成塑性大变形的同时能够维持平台压溃应力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在各种高速运载装备和武器装备的抗冲击防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单一结构形式的吸能元件往往需要具有较大的体积才能满足高能量碰撞过程中物体的抗冲击要求。然而,实际的工程应用中结构常受到空间和重量
泡沫混凝土以其轻质、隔热保温及消声降噪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墙板等配筋结构构件。然而沿海地区混凝土中的钢筋极易受到氯离子的侵蚀,且近年来我国不断重视海岛的开发与利用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海洋发展战略,因此对泡沫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演变规律的揭示以及耐久性的提升意义重大。本文从宏观、微观和电化学三个方面对泡沫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机理进行解释,并与普通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情况进行对比。同时探索优化水胶比、掺入粉煤灰
随着新型防水材料的发展,高分子橡胶防水材料凭借优良的延伸、耐久、力学以及耐温等性能在建筑防水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关于降低此种材料成本和提高其综合性能的工作一直是研究者们密切关注的话题,而无机矿物代替炭黑作为橡胶补强填料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钢渣在我国做为一种产量大、利用率与附加值低的无机矿物,其作为橡胶补强填料的研究却屈指可数;为此,本文在通过XRD、XRF等相关表征分析确定钢渣作为橡
当前国内制管企业使用的制管机普遍采用动态切割方式,即切割小车通过夹具的夹持随管材向前行走,而合适的夹持力度不宜掌控,力度小会导致夹具与管材之间产生相对位移,由此产生的钢管切割长度误差较大,力度大时会导致管材的擦伤。而随着客户对管材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稳定高效地实现管材的高精度切割已成为大多数制管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不锈钢管在线同步切割系统的设计。目前,国内外学者与制管厂商已经开展了许多关
目前,相控阵天线技术在通信、雷达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尽可能监测到空间内所有的目标,相控阵天线需要具备实现波束全方位覆盖的能力,这也成为了目前相控阵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一般常用的平面阵天线最大仅能够支持120度的波束扫描范围,如果想要实现全方位覆盖,就需要同时使用至少三个不同方向的平面阵,这将大大增加制造的成本。因此,本文结合相控阵天线波束控制的基本原理对一款圆柱形相控阵进
RSMA是近年来提出的用于提升MIMO传输性能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发射端将待发送消息划分为专有部分和公有部分,其中公有部分合并为一个整体,与专有部分在相同的时频资源内传输。论文围绕RSMA预编码矩阵以及公有消息速率拆分的联合优化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将其传输性能与传统的SDMA和NOMA传输方式进行了比较。论文主要工作如下:一、针对RSMA下行MISO传输,以最大化最小用户可达速率为目标,提出了RS
钢铁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最主要的铁矿造块手段,烧结工艺产出的块矿占我国高炉入炉炉料的90%以上,铁矿烧结对于我国的钢铁工业至关重要。烧结工艺具有生产流程长、工艺环节多的特点,存在生产过程参数繁多、生产控制参数波动大、生产控制调节滞后性大等问题,导致烧结终点等状态参数以及烧结点火、烧结配矿和配水等操作参数的控制难度大、精确度低,造成烧结矿质量和生产成本的波动
油煤加氢共液化既能够弥补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不足,也可以为劣质渣油提供有效利用途径,对于我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SM煤及FCC和DCC重油为原料,通过煤与重油单独加氢及油煤共加氢液化,结合产物结构组成分析,重点研究了不同条件对SM和重油共加氢液化性能,探讨了油煤加氢共液化过程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SM变质程度较高、溶胀性能差、液化活性较低。非供氢溶剂甲苯中SM单独液化
大型真菌也称高等真菌,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我国北方除黑吉内蒙以外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由于对秦岭林区的几十年开发,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使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水旱灾害频发。本文通过随机踏查的方法,对陕西境内的秦岭和大巴山内的12个地点共7种植被类型进行调查,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研究秦巴山区内菌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特点。采用试剂盒方法提取大型真菌DNA,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