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结节发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河北北方学院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em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张家口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结节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预防甲状腺结节的形成。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具有完善甲状腺彩超资料的36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研究对象按有无甲状腺结节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TG、TC、HDL-C、LDL-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尿酸、T3、T4、FT3、FT4、TSH、TgAb、TPOAb、血压、代谢综合征(MS)、吸烟、焦虑抑郁状态、睡眠质量的差异。并按年龄(<40岁、40~49岁、50~59岁、≥60岁)、空腹血糖(≤6.0mmol/L、6.1~6.9mmol/L、≥7.0mmol/L)、BMI(≤23.9kg/m 2、24.0~27.9kg/m 2、≥28.0kg/m 2)、血压状况(正常血压、血压升高、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HOMA.IR(0~2.4、2.5~4.9、5.0~)、焦虑(无焦虑、轻度焦虑、中度焦虑、重度焦虑)、抑郁(无抑郁、轻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睡眠(很好、还行、一般、很差)分为亚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甲状腺结节组与无甲状腺结节组相比,性别、年龄、BMI、WHR、HOMA.IR、FPG、HbAlc、HDL-L、TSH、TgAb、TPOAb、舒张压、MS、焦虑、抑郁、睡眠质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FT3、FT4、T3、T4、TC、TG、LDL-C、收缩压、吸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BMI、HOMA.IR、以及抑郁、睡眠质量,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结节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越大,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越高,年龄大于50岁的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更高。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血糖控制越差,体质指数越高,2级高血压的患者甲状腺结节发病率越高,2型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好血压、体重、血糖,预防甲状腺结节的发生。3.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可能与心理状态及睡眠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糖尿病患者更应该注意其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4.糖尿病合并桥本氏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应注意筛查甲状腺彩超。
其他文献
构建了式根岛海绵的宏基因组文库,对其进行双层琼脂抗菌活性功能筛选,得到1株抗菌活性克隆pDClll.以抗菌活性为指导,对pDClll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分离,得到化合物1,并通过1DNMR(。H
目的:探讨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对其免疫应答情况和肝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0月18日至2017年12月26日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乙肝肝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方法研究了阿卡波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代谢轮廓的影响,分析了健康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糖尿病给予阿卡波糖组的大鼠尿样,采用主成分分析
以亚微米级NaZSM-5为载体合成了一系列负载型Cr催化剂,采用氮气吸附、XRD、UV-Vis和H2-TPR对Cr/NaZSM-5催化剂的结构和织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催化剂在CO2气氛下的丙烷
目的:探讨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将某医院收治的8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对试验组患者进行腹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抗癌药物硫鸟嘌呤(6-TG)与七元瓜环(Q[7])及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6-TG与Q[7]及BSA可形成三元复合物,且6-TG与Q[7]及BS
复杂网络是一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型研究,越来越多的非线性科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生物学、经济学等领域内的问题可以用网络的观点来反映和描述。人们建立了多种数
中国对虾是我国重要的海产养殖品种,它不仅肉质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广受人们的喜爱。但随着集约化高密度养殖以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虾疾病频繁爆发,使海产养
对于动态特性变化明显、难以精准描述的控制系统,传统的控制理论方法已不能满足其控制要求。在该背景下,模糊控制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控制策略应运而生,该方法主要用于解决难以获取精确数学模型的复杂控制系统设计问题。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以及自动控制、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何设计出适用范围更广、性能更好的控制设计方法,这个问题一直深受工程应用领域和学术界关注。本文基于模糊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