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者对模糊社交情境信息的解释特点及其机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害羞是一种跨文化普遍存在的情绪状态,当这种情绪开始流行并影响到人们的社交生活,就会成为“社会疾病”。结合当今的社会现状来看,害羞已然成为让大家困扰的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后果可能并不亚于身体缺陷所带来的伤害,甚至于给个体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害羞可以有效预测个体的抑郁和焦虑水平(Tatham, Schmidt, Beaton, Schulkin,&Hall,2013),其形成和维持与个体的认知特点有着密切关系。现有研究基本支持多种认知偏向导致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持续和恶化。我们认为,认知偏向很可能也导致了害羞的持续和恶化。研究发现,害羞者在接近社交情境时更容易表现出恐惧情绪并倾向于对社交结果做出消极的预期(Bortnik, Henderson,&Zimbardo,2002),而对于社交情境的消极解释偏向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形成和行为反应(Bulter&Mathews,1983),因此对害羞者解释偏向特点的研究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对于社交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研究众多,但惟独害羞的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为止,尚缺乏系统的关于害羞的理论模型和解释机制。而当前社会害羞问题日益凸显,研究的不足使得害羞的干预和针对性措施的提出极其不利。而零星的关于害羞的研究也多集中于临床观察和问卷调查,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害羞的表层行为特征的描述,并不能揭示其内在的心理机制。因此,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范式,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害羞者的解释特点及其相应机制。该研究对建立和完善害羞者社会适应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对寻求干预害羞者的社交行为障碍提供依据,为指导和促进害羞者的临床治疗,提高害羞者人际交往质量均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包括三个研究五个实验,通过综合利用“文本材料范式”和改编的“词汇情境联接范式”对害羞者的延时和即时解释偏向特点及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害羞者对模糊情境信息没有表现出消极的延时和即时解释偏向,仅表现出缺乏积极的延时和即时解释偏向;  (2)采用消极的解释方式会提高害羞水平;  (3)害羞者对评价信息的威胁感知高于非评价性信息;  (4)害羞者无论对积极评价信息还是消极评价信息均表现出较高的威胁感知。  (5)害羞者存在评价恐惧;  (6)采用非评价性的解释方式可以缓解被试的害羞水平。
其他文献
单元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的视野从课时拓展到单元,它重视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以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更高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得教师站在更高的观点上,从整体的角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