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在城市形成初期,由于历史问题、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具有不同区域归属、不同规划和功能的多核心城市格局。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建设中,多核心之间的相连与城市内填充并行发展,使街道的平面组织形式多以斜向或散射分布为主,而这些互相交叉相连的道路便产生了城市街道夹角空间。在当今的哈尔滨,这样的夹角空间不胜枚举。笔者认为它们应该作为调和街道、人流、车流、建筑边缘之间良好运转,并能够为寒地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建设,同时营造出城市意象的重要齿轮。经过调研走访,具不完全统计,除小区、园区、院区内部交通,哈尔滨(松花江南岸,不包含周边县级市)市区内的街道夹角空间多达70余处,而这些区域多集中在人流、车流较多的老城区。然而又有诸多问题存在于其中:被非法停靠的机动车占用;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无驻足之地;由于百姓常选择在街角烧纸祭祀,从而大大降低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在重点交通区域被设计的饶有特色,而在非重点街道的夹角空间则仅仅是路面铺装等等,这些有的是管理的缺陷、有的是设计的不足,总之都是我们显而易见并日常经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等待着我们用生态的、可持续的眼光挖掘其中的问题并改变它们。哈尔滨是中国最北部的省会城市、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城市、是中国早期建筑样式种类最多的城市、是当代中国冰雪文化最繁荣的城市,同时它也是笔者的故乡,所生长的城市。笔者生活在这里,伴随这个城市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今天,一同改变、发展、进步;我熟知这里的大街小巷,感受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吸收着这里的城市文化;同时随着知识的增长,也发现着城市建设的不足之处。哈尔滨有着繁杂的交通情况,道路多重交叉产生的夹角空间不胜枚举,然而在我们当下的城市建设中,这样的空间或被一带而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或被常年反复休整,缺乏明确的建设方向。带着对家乡的情怀和城市环境设计的知识储备,让笔者发现哈尔滨街角空间的种种问题,因此准备通过本次论文提出相应的概念以及设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