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民间慈善公益的发展如火如茶,全球范围出现了结社革命。中国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在1978年,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在中国发展市民社会的过程中,这些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在发展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及私人空间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些组织中,宗教类慈善公益组织是一个重要的参与类型。本研究以慈济慈善基金会为个案,慈济基金会发源于台湾,目前是华人佛教界影响最大慈善公益组织之一,全球有数百万的志愿者,同时也开创了“四大志业,八大脚印”的品牌慈善公益项目,并发展出稳定而系统的志愿者培训及督导模式,1991年慈济因为华东大水因缘进入大陆开展慈善救济工作,继而在大陆开展了各种慈善公益事业,目前在南京有会所、稳定的志愿者团队,并定期开展各类慈善公益活动。本研究以参与式观察、访谈及文献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两年多的活动参与及对相关人士的访谈,了解慈济在南京的运行方式、组织结构、志愿者的招募渠道、资金募集、慈善公益活动特点,佛教文化对其活动的影响及在活动中的体现等,并力图通过对慈济个案的研究,揭示佛教背景慈善公益组织的特点,深化当前对大陆慈善公益事业的研究。通过对慈济在南京慈善公益活动的两年多的参与及观察,本研究发现慈济基金会在宗教与慈善公益结合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在理念上,慈济继承与发扬了“人间佛教”的理念,在实践中,慈济走慈善公益之路,将佛教内容融于慈善公益的行动中。慈济对于佛教的内容、仪式、表达方法等也经过了筛选和改革,在仪式上,传统的严格的宗教仪式在公益活动中被取消,慈善公益活动在体现出世俗化的特点,活动的形式无涉宗教、活动的参与者不作信仰要求,活动场所没有明显宗教色彩,活动没有宗教内容。虽然慈济组织及其慈善公益表现了人间化、世俗化、专业化等特点,但是佛教作为慈济组织的重要背景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证严法师以出家人形象作为慈济的精神领袖,用现代日常语言阐明佛教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参与者的言行和心态发生影响,塑造了高素质的志愿者。对于一些佛教制度(如十诫),仪式、符号等的运用使得慈善公益表现出精致化的特色。在与政府的互动中,虽然身俱多敏感身份(民间组织、台湾背景、宗教背景),慈济能够调适自身,适应环境,一方面积极争取自身及活动的合法性地位,获得政府的授权、许可,一方面尽可能地发展自己,并在活动中体现慈济的人文特点。在慈善公益的专业性方面,慈济体现出理性化和科层制的特点,并采用了品牌营销的方式。本研究通过对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所做的个案观察和研究,探索佛教背景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特点及运作,以期对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为慈善公益事业政策的决策者、研究者和践行者提供有价值的案例和研究;在应用上,本研究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慈善公益活动发挥宗教服务社会、净化人心、增进社会团结、稳定社会的功能,并探讨慈善公益组织之间如何进行对话,互相学习,增进彼此了解,及如何借鉴宗教类公益组织的特点提高组织及项目专业性、精致化程度及可持续性等。本论文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梳理,梳理了慈善与公益的概念,得出“慈善”是“公益”的初级阶段,“公益”是慈善发展的最终目标的结论。并阐述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有佛教背景的民间公益组织。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和理论借鉴,对国内外有关慈善公益组织,NPO的研究、佛教类慈善公益组织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在理论借鉴方面,同时介绍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实证调查部分,本研究以慈济功德会南京会所为案例,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慈济的公益活动内容,运行模式,发展特点等进行介绍和分析,第四部分对慈济运行特点进行分析,如慈济的自主性、与政府的互动、宗教文化在慈善公益中的发挥等、志愿者的招募渠道等。第五部分为本研究的思考,尝试从对慈济的分析中思考民间慈善公益的发展,如中国公益的现实困境,并结合佛教背景的民间慈善公益的实践,探讨如何在本土化情境下突破父权制环境的限制,超越生人与熟人的界限,发挥宗教服务社会的功能,并借鉴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使得公益事业不仅能够帮助苦难人群,更能培育公民意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