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志愿活动群体跨国、跨文化服务的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随着国际志愿服务的发展,其对于促进各国交流合作、缩小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维护世界稳定和谐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吸引力的重要体现。随着中国公民志愿服务意识的高速发展,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主要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式,探寻IHF组织位于巴厘岛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揭示国际志愿活动的社会意涵。研究发现:随着逐级扩大的多层次跨文化交际场域,国际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偏好和关系格局相应发生着变化,而其文化资本的力量同时划分和区隔了各国志愿者之间、以及国际志愿者和本土社群中人之间不同的社会阶级。一、在国际志愿者群体的内部凝视中,多元文化拼图式景观下的人际交往,根据国家阶序和文化族群被区隔的中、西方志愿者在错综交会的文化碰撞与对峙中,逐渐上升为权力支配与抵抗的中西方对抗式结构,IHF巴厘中心的屋檐下形成了其文化博弈的角力场,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越全球、越分化”的人际传播结果。二、在国际志愿者与本土学生的跨文化互动中,师生双方参与到IHF国际志愿组织的行为动因不尽相同:作为规训客体的学生受到“经济价值制度性捆绑、探访现代性和异质文化、与巴厘社群形成缔连”等多重驱力;而作为规则制定者的国际志愿者则置身于“志愿精神下的公民社会建设、巴厘城市地景的行旅体验、个人经验资本的多重转换利用”三大议题中。行为动因迥异的优先次序和主次从属地位,都直接导致了传者和受众在教学课堂中大相径庭的行为表现。国际志愿者不得不在以英语作为文化资本要素的课堂权力场域中,借由“英印双语交换方程式、本十文化元素的课堂融入、传统经验断裂后的快乐课堂建构、小贴纸实物奖励机制”等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确保语言文化的有效传播,最终使学生受众形成认同和内化。与此同时,国际志愿者在课堂场域内的支配地位、以及权力的课下蔓延,皆揭示了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文化资本以及社会阶级差异。三、在巴厘宏观语境下进行文化活动的国际志愿者群体,经IHF组织行前培训的过渡仪式,初步奠定了文化自觉意识的雏形,对异质文化展现尊重的同时受到了本土社群的积极“纳入”。国际志愿者和本土社群成员通过双方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以“个人”和“组织单位”的双重身份,各自在巴厘本土社群建立情感缔连、实现利益互惠,达到巩固或增添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目的,呈现“情感+利益”的差序格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