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词作为汉语实词词类之一,是区别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用于表示人、事物和动作的单位。量词的丰富性为汉语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将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一般而言,汉语量词主要有物量词与动量词两类,分别与名词、动词搭配构成名词表量结构和动词表量结构。名词表量结构的基本形式为“数+量+名”,其中各个成分的有机组合表达了对人与事物的计量义。动词表量结构的基本形式为“动+数+量”,用于计量动作的次数或时长。关于这两种结构的研究不计其数,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又推动这两种表量结构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从描写进入到解释阶段,进而揭示表量结构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由于以往研究的着重点仅放在其中某一表量结构,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本文基于两者的共性与特性,从认知角度探索这两种表量结构在时空中的互动。时空是世界上两大最基本的成分,亦是人们思维中两个最基本概念。语言用于描绘整个世界,亦会涉及时空概念。而名词表量结构与动词表量结构恰好分别对应空间概念与时间概念。一方面,空间维度的事物和时间维度的动作可以内部相互联系;另一方面,时空的相互交织促使他们进行跨界互动。为了寻求时空概念的内部联系与外在互动所隐含的认知机制,我们基于认知视角,运用隐喻和转喻理论分析了汉语名词和动词表量结构的时空属性。结果表明,一方面,转喻是表量结构最基本的认知关系。另一方面,在名词表量结构中,隐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非常规名量搭配形式,还强化了他们的空间邻近性。在动词表量结构中,二次转喻的出现在促使表量结构发生变体的同时,又突显了动词的时间特征。最后,表量结构的变体还表现为转喻认知机制下的时空互动,也即名词表量结构与动词表量结构的互动。但表量结构的多样性会受到构式义的压制而变得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