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5%,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等原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特别是文化建设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国际、国家、民族地区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反击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的需要,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挑战、利用互联网冲击我国文化、边疆民族地区周边少数国家的文化渗透;国家层面,符合国家文化建设总方针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民族地区层面,补齐民族地区文化短板,主要有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地区农村文化消费水平有待提升。总之,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十分必要。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是文化硬件建设和文化软件建设。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村文化产业有较大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取得可喜成绩。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成绩具体表现为广播电视网络广泛覆盖和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丰富;农村文化产业的成绩具体表现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和农村文化产业水平逐步提升;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多元主体地位凸显不够,农村公共性的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够。多元主体地位凸显不够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力度不够、村民积极性不高、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储备不足;农村公共性的消解主要表现为农村的公共空间逐渐缩小,农村的公共精神逐渐弱化,农村的公共舆论逐渐消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够,主要表现为村民的认知有待于提升,对社会正能量风气引导不够,对愚昧落后现象的消除引领不足。针对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主要包括进一步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性的重建,多渠道进行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应强化政府的主导力,激发农民的参与感,扩大文化队伍规模;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性的重建重心是扩展农村的公共空间,重塑农村的公共精神,培育农村的公共舆论;多渠道进行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转变传统建设理念、拓宽投资渠道、丰富文化建设载体三方面;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提升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有利于补齐文化“短板”,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形成善治格局,对于加快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