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分析经济问题时,大都将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割裂开来,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实际经济变量是没有影响的。这种研究方法,即所谓的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对于古典经济学家而言,可以说,古典经济学的思想、观点,大都是以古典二分法为其方法论,进行经济现象的分析、研究的。因此,勾陈古典二分法、追溯古典二分法的历史渊源,对于认识古典经济学思想,特别是古典货币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也有不少学者对古典二分法的演变、发展,做了深入的探讨。笔者曾经就读到一篇文章①。文中,作者,提纲挈领地,从萨伊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出发,详细的解释古典二分法的具体概念;进而,着重从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探讨古典二分法的进阶。
事实上,古典二分法的关键点,在于货币供给量变动对于实体经济的意义。古典经济学家对此的不同态度,形成了不同的货币思想,进而,对经济现象做出不同的解释。因此,本文一方面立足古典经济学家货币思想的梳理,探讨古典经济学家货币思想的分歧,进而,勾陈古典二分法的历史渊源与演变;另一方面,则立足上层建筑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②,略论古典二分法的历史形态及其相应的现实基础。进一步,则立足当代经济学家的货币思想,略陈当代经济学家对古典二分法的突破,以实现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这一点,事实上是本文的现实意义。亚当·斯密说,货币是经济的车轮。因此,如果没有了车轮,或是车轮出了问题,显然地,经济这辆车将无法动弹。故,梳理古典经济学家的货币思想,追溯古典二分法的历史渊源,正是为了真正的实现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理论上的融合。这也是本文进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