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政党的领导体制无论对执政党自身还是对整个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当代中国政治体系中处于中枢地位。党的领导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决定着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和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不仅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政治保证。本文所探讨的是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历史时期党在领导体制方面的探索过程。一方面,党拥有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伟大功绩,得到全国人民的真心拥护,成为绝对的领导核心;另一方面,党刚刚完成由领导革命斗争的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没有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党在具体怎样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形成怎样的领导体制上只能慢慢摸索。党在这个历史时期成功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但作为一个不成熟的执政党,党在领导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尽管党在党政关系、党内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中央与地方关系、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方面有过科学的探索,但在实践中还是形成了以党政不分、高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领导体制,这种领导体制随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强化,到“文化大革命”更是发展到顶峰。对这段历史时期党的领导体制进行详尽的历史考察和历史分析,总结党在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党的领导体制改革无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