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地区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市区中部龟蛇二山对峙,市郊山峦重叠,自然风景资源丰富。唐宋时期,市内多座寺观园林就已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明清两代的三镇商业繁荣,不少士大夫和富商大贾,崇尚雅趣,于是造园之风盛极一时,这一时期三镇所造的王府花园、宅园、会馆花园、官署花园和寺观园林共约40余处。武汉市的公园始建于1923年辛亥革命首义人士夏道南筹建的首义公园,1928年建设的中山公园成为武汉市首座综合公园。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建设现代公园的城市,80年来,公园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历经了多次变革和更新,其演变历程从一个侧面来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史的缩影。本文以综合公园作为切入点,从综合公园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园历史、功能与艺术、以及公园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和生活内容的相关性等方面分进行了历史阶段的划分和研究。第一阶段:1927年~1949年,娱乐与教化主导下的公园建设。“为启迪民智”而建设的公园,功能上强调民众的活动和政府的意志,艺术上则表现为中西杂糅的形式。第二阶段:1949年~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时公园建设的“黄金期”。在“百废待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公园设计大多模仿借鉴国内外优秀园林案例,便于快速完成并投入使用。受苏联文化休息公园影响,公园强调功能分区和文化教育功能,自主创新的案例较少。第三阶段:1958年~1976年,公园建设全局倒退,局部发展。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公园建设强调园林结合生产的方针,注重农业生产功能和政治活动,忽视群众休息和娱乐的需要。虽然这时期出现了探索传承中国园林传统的公园设计,但由于经营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导致公园质量普遍下降。第四阶段:1977年~1996年,改革开放后园林建设的“春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园建设得以恢复、巩固和提高,“六五”计划期间又进一步发展。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园受到“以园养园”和“一手抓园容,一手抓收入”的影响,开始大规模发展商业游艺功能。公园艺术方面,由于国内园林理论研究的发展,公园设计走上了探索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道路。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公园建设。为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绿地建设加速,大量新建综合公园,部分“综合老化”的公园,得以改扩建。公园功能日趋简洁,引进和充实更符合人们需求的、更为纯粹和多样的休闲、生态和造景功能。公园规划设计在突出主题性和特色性的同时也将人性化和科学技术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