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综合公园发展历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we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地区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市区中部龟蛇二山对峙,市郊山峦重叠,自然风景资源丰富。唐宋时期,市内多座寺观园林就已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明清两代的三镇商业繁荣,不少士大夫和富商大贾,崇尚雅趣,于是造园之风盛极一时,这一时期三镇所造的王府花园、宅园、会馆花园、官署花园和寺观园林共约40余处。武汉市的公园始建于1923年辛亥革命首义人士夏道南筹建的首义公园,1928年建设的中山公园成为武汉市首座综合公园。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建设现代公园的城市,80年来,公园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历经了多次变革和更新,其演变历程从一个侧面来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史的缩影。本文以综合公园作为切入点,从综合公园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园历史、功能与艺术、以及公园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和生活内容的相关性等方面分进行了历史阶段的划分和研究。第一阶段:1927年~1949年,娱乐与教化主导下的公园建设。“为启迪民智”而建设的公园,功能上强调民众的活动和政府的意志,艺术上则表现为中西杂糅的形式。第二阶段:1949年~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时公园建设的“黄金期”。在“百废待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公园设计大多模仿借鉴国内外优秀园林案例,便于快速完成并投入使用。受苏联文化休息公园影响,公园强调功能分区和文化教育功能,自主创新的案例较少。第三阶段:1958年~1976年,公园建设全局倒退,局部发展。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公园建设强调园林结合生产的方针,注重农业生产功能和政治活动,忽视群众休息和娱乐的需要。虽然这时期出现了探索传承中国园林传统的公园设计,但由于经营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导致公园质量普遍下降。第四阶段:1977年~1996年,改革开放后园林建设的“春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园建设得以恢复、巩固和提高,“六五”计划期间又进一步发展。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园受到“以园养园”和“一手抓园容,一手抓收入”的影响,开始大规模发展商业游艺功能。公园艺术方面,由于国内园林理论研究的发展,公园设计走上了探索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道路。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公园建设。为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绿地建设加速,大量新建综合公园,部分“综合老化”的公园,得以改扩建。公园功能日趋简洁,引进和充实更符合人们需求的、更为纯粹和多样的休闲、生态和造景功能。公园规划设计在突出主题性和特色性的同时也将人性化和科学技术融入其中。
其他文献
常规水力压裂技术对低压、低渗、水敏性地层的增产增注效果不是很理想,甚至会失败。由于CO2泡沫液具有降粘、防膨、降阻、助排及携砂能力强、滤失量低、返排快、对地层伤害小
天然气的储量计算是气藏开发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气藏综合评价的重要成果,也是气藏开发的基础。气井是气藏开发的基本单元,分析和讨论单井储量,对于稳定供气和高效开发
关联交易属于中性经济范畴,是伴随着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制的广泛运用而出现的,其存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则此交易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
现代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在欧美及日本已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我国,制造型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其物流构成了我国企业物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
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与膳食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超重/肥胖、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患病率成迅速上升趋势,
本文以兰州百合鳞茎为原料提取多糖,并对多糖的提取方法,纯化工艺,纯化后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增强免疫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正交实验对超声波提取多糖的工艺进行优选。实验表明,超
人类的健康、长寿依赖于医学的发展。近几年来,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正以其特有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等优异性能而获得越
叶尔克西,一个将哈萨克族民族文化传统带入文学创作之中,并使少数民族叙事进入全球文化视野的双语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民族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
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是机体正常的代谢产物,但其活性具有两面性。低含量的ROS对机体具有一定积极的生理作用。但当其产生和清除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时,造成氧化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分别观察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neuropaty,AION)患者球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两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