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开展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目前,这场改革正在顺利推进。此次改革过程中,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被提出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也引起了教育理论界及实践教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相比之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利用乡村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滞后。文章以安定区高中地理教师开发利用乡村课程资源情况为例,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其基本内容为:地理乡村课程资源是广泛存在于乡村社会中的,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所有教育资源的总和。它包括乡村中存在的能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利用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对象,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条件与素材。根据开发利用程度,地理乡村课程资源表现为有待创生的、潜在的、现实存在但未开发利用的和已开发待利用的四种状态。依据课程或教育信息的载体划分,地理乡村课程资源可分为以人为载体、以物为载体和以活动为载体的三种类型。对于乡村中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否进入地理课程成为地理课程资源,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鉴别,在鉴别过程中,要坚持主体的教育需要、主体的课程意识、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现实可能的条件、与具体情境的适切程度和独特性等标准。安定区作为西部的贫困县(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教育、社会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于诸如图书馆、科技馆等需要较大经费投入的课程资源建设能力明显不足,该类地理课程资源更是十分贫乏。但安定区乡村又大量存在着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教学水平、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和推进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安定区独特的经济、教育、社会和地域特征,其所具有的地理乡村课程资源也表现出普遍性、有待开发性、开放性、独特性等特点,这也要求在开发利用这些地理乡村课程资源时,要从这一特点出发,坚持经济性、因地因时制宜、就地取材及个性原则。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安定区的乡村资源,经过认真梳理筛选,确定安定区乡村中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文化思想及有关人士等资源内容,引入高中地理教学和课程活动中,发挥其课程资源的作用,但这些课程资源属于共有资源,在其它类似地区也大量存在。除这些共有资源外,在安定区乡村社会中,还存在着“121”雨水集流工程、梯田建设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材生产(红土砖瓦烧制)业、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等资源,这些资源有的为安定区所独有,有的虽然在其它地域也存在,但以安定区最为典型,它们是安定区乡村所独有的地理课程资源,能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共有资源,还是独有资源,只是客观存在的原生资源,只有经过主体自觉能动的开发利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渗透、地理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学习等途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是较为常用和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