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全麻中的记忆主要有两种类型: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全麻中意识状态、认知功能分为四个阶段:有意识的知晓、有清晰的记忆(外显记忆);有意识的知晓、无清晰的记忆;无意识的知晓、无清晰的记忆但有模糊记忆(内隐记忆);无知晓。麻醉深度监测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预测术中知晓从而避免可怕的后遗症。其中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idlatencyauditoryevokedpotentials,MLAEP)可能比其他监测技术更可靠。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在一定的麻醉深度下MLAEP与意识状态、内隐记忆的关系。
方法:第一部分40例择期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调整异氟醚浓度,维持BIS小于40,稳定15分钟后使用隔离前臂技术观察病人对指令的反应,然后给病人听录音10分钟,对照组的录音内容为海浪声,研究组的录音内容前5分钟为反复朗读的8个高频双字词,后5分钟为反复朗读的8个低频双字词。气管导管拔掉2小时后,由另一个不知道分组情况的麻醉医生测试病人的记忆。第二部分40个病例的分组、麻醉方法和记忆检测方法与第一部分相同,不同之处是调整异氟醚浓度,使BIS维持在40~60。第三部分40个病例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在手术结束后逐渐减小异氟醚吸入浓度,BIS>60以后,呼气末异氟醚浓度每减小O.1MAC,观察一次病人对指令的反应,一旦病人出现对指令有反应,就给病人听录音,录音内容和记忆测试方法与第一部分相同。每个病例均需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前、听录音前后的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Pa的潜伏期和波幅,病人对指令的反应,以及上述各个时期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有无流泪、呛咳等其他征象。
结果:第一部分:与麻醉诱导前比较,病人听录音前后的№、Pa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减小;这部分病人在观察期间没有一例出现流泪或呛咳,没有病人对指令作出反应,也没有检测到内隐记忆的存在。第二部分:与麻醉诱导前比较,病人听录音前后的№、Pa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减小;这部分病人中没有一个病人对指令作出反应,有6个病人检测出内隐记忆;有内隐记忆的病人MLAEP波形类似于清醒状态,Pa潜伏期在基础值上延长小于15ms,而无内隐记忆的病人MLAEP的潜伏期显著延长。第三部分病人对指令作出反应、意识恢复时的Pa潜伏期平均值为20.12ms,有9个病人检测出内隐记忆,有病人内隐记忆与无内隐记忆的病人MLAEP波形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把三个部分病人的MLAEP作比较,发现不同麻醉深度下,MLAEP潜伏期和波幅各不相同,具有显著性差异,随着麻醉深度逐渐加深,MLAEP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减小。
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麻醉深度逐渐加深,MLAEP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减小。MLAEP波形接近清醒状态,预示着意识和记忆能力的逐渐恢复。病人意识恢复、对指令作出反应时Pa潜伏期平均值为20.12ms。MLAEP波形明显抑制,№、Pa潜伏期显著延长的病人内隐记忆的形成被抑制,Pa潜伏期在基础值上延长小于15ms的病人可能会有内隐记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