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以九十年代文学中的宗教救赎叙事作为论文题目,是基于对当代文学的一种价值期盼。笔者认为,文学是对人类本身生存困境的一种深度关怀,是对漂泊灵魂寻找家园的一种慰藉,而宗教救赎叙事不仅拓展了文学的言说空间,也为文学意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价值参照。宗教救赎叙事进入到文学创作中,使得中国文学呈现出多种文学形态,这无疑丰富了当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内容。 本文首先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粗略的比较来探讨宗教救赎主题的定义和表现形式,认为宗教救赎主题是指救赎观点直接构成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写作,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行为举止以及道德倾向和理性思考等,常常是作者宗教观念或宗教文化心理的有意识、甚至是刻意的表现,也就是说,作品的写作模式和故事发展等都是为了阐述作者的救赎观点。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宗教叙事演变小史和宗教救赎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探讨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学创作是以什么方式表现宗教救赎主题。 为了继续拓展这一话题,选取了90年代在宗教救赎叙事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进行阐释。以北村、张承志和史铁生为写作对象,分析他们走向宗教之路的不同人生经历。北村在长期寻求人生意义而不得的过程中,突然皈依了基督,获得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张承志在对回族苦难的认同下,找到了精神的契合点,并接受了寄托着他美与理想的哲和忍耶这一信仰。史铁生从自身的残疾中感悟到命运力量的强大,他并没有在苦难中皈依宗教,而只是在宗教精神里寻求自救。 当然,宗教皈依的背后蕴含了不同文化心理,北村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的创作体现了以上帝的拯救为唯一出路的宗教救赎心理。张承志以哲合忍耶为言说的资源,对苦难赋予了崇高的认同感,他是以审美的方式来走向宗教。史铁生在基督教、佛教等的共同作用下,他的作品体现出的是一种普泛意义上的终极追问,他渴望以爱来引渡苦难的人生。 宗教救赎主题的创作,打破了中国文学神性之维历来匮乏的局面,它既是对新时期文学审美精神的一种拓展、新的写作空间的开辟,同时也向中国作家的叙事能力提出了挑战。为了更好地将宗教救赎和文学审美结合起来,北村和张承志运用了否定俗世价值,确立绝对拯救的叙事策略。与他们不同的是,史铁生在体悟生命存在过程,思索命运的种种可能性,其文学创作充满了哲学意涵。最后总结分析宗教救赎叙事的意义和困境。 笔者关注的不是作家写的是什么,而是作家是怎样对宗教救赎进行言说的,在救赎和审美间是怎样协调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