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以下简称“五化”)。促进“五化”的协调发展,对我国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一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是中原经济区,因此研究中原经济区“五化”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中部崛起与民族复兴梦来说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熵值法确定“五化”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综合发展指数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7-2016年10年间中原经济区“五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利用ESDA法分析“五化”协调发展在空间上的关联格局,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时间维度上,“五化”的发展水平大致呈上升的趋势,最高的为绿色化,最低的为信息化。“五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水平、协调度水平的变化均呈上升的趋势,但增长趋势较为缓慢。其中,综合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耦合水平由良性耦合阶段上升到高度水平耦合阶段、协调水平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在五省中,最高的为绿色化指数,最低的为信息化指数,其他三化在各省域中的情况各不相同。山东省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度较高,山西省的耦合度较高,安徽省均为最低。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受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等大背景政策的影响,在不同时间段“五化”的发展程度不同。(2)从空间维度上,绿色化与农业现代化在中原经济区的东南部地区较高,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在中部及西部地区较高。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较高,边界地区的水平较低,且地区间的差异呈缩小的趋势。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与中原经济区的西北部耦合度水平比较高,而东南部地区的较低。在区域内的中部与北部地区协调水平较高,东南部水平较低,区域内“五化”的协调水平差异明显,但各地之间的差距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五化”的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但Moran’s I值呈不断缩小的趋势,说明中原经济区“五化”协调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的集聚性在不断减弱,趋同效应明显;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为热点区,在中原经济区的东南部为冷点区;在局部空间上,可分为三类:高-高集聚(HH)、高-低集聚(HL)、低-低集聚(LL),第一类主要分布在郑州市的周边地区,第二类呈现无-有-无的发展态势,第三类主要分布在豫皖交界地带。(3)通过对中原经济区“五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发现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五化”相互融合不够、协调等级低且差异明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日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