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透明土的采掘溃砂流动形态试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nfe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水溃砂作为一种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诸如采矿、隧道开挖等地下工程的施工及生产安全。为了研究在溃砂过程中砂体的流动形态变化规律,本文利用透明土试验技术原理,采用熔融石英砂和矿物油配制出性质与天然砂体近似的透明土试样。根据采掘溃砂的地质特征,对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简化,并依此设计制作了透明土溃砂试验系统,获取了不同试验条件下溃砂过程中的砂流内部的激光散斑图像。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图像相关法原理,利用自行编写的软件实现了对砂体内部运动情况的分析。据此,对溃砂发生过程、阶段特点以及溃砂流动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砂颗粒粒径、溃砂口宽度、水头高度等三个因素对溃砂流动的影响。同时,结合不同地质条件,对溃砂砂体积总量进行了计算。本文获得的主要成果有:(1)根据试验观测了溃砂发生的基本过程,在溃砂开始后,砂体最初仅在溃砂孔口位置附近区域发生流动,但发展速度迅速。很快就形成了类似柱状的流动区域即柱状流动区域,并在柱状流动区域顶部产生凹陷,开始形成漏斗。受漏斗影响而发生运动的范围即漏斗状区域。伴随着溃砂的发展,柱状流动区域高度不断下降,漏斗状区域不断扩大。柱状流动区域消失后,漏斗状区域在维持一段时间的扩展后,达到极限而停止时,砂体随之趋于稳定,溃砂结束。依据溃砂发展过程中速度和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溃砂发生过程可以划分成四个阶段:启动阶段、稳定阶段、失稳阶段、结束阶段。(2)试验表明,溃砂砂体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的流动形式,即柱状流动区域的流动形式和漏斗状区域的流动形式。柱状流动区域的流动形式的特点表现为主要发生垂向的运动,速度方向垂直向下,其速度场分布近似相切于一点不断扩展的系列椭圆,越往溃砂孔靠近速度越大。漏斗状区域的流动形式呈现层状的速度分布特点,表层移动速度大,往砂体内部逐步减小直至停止,速度方向沿漏斗坡面向下,影响范围分布在漏斗两侧砂体坡面表层。对柱状流动区域的流动形式进行了描述,通过分析拟合获得了柱状区域的流动速度表达式。试验发现溃砂流动形态存在两种模式,即:“坡面均匀下降溃砂模式”和“坡面非均匀下降溃砂模式”。(3)试验表明,溃砂流速、流量等会受到颗粒粒径大小、溃砂口裂隙宽度和水头高度等因素的影响。随着颗粒粒径、溃砂口裂隙宽度和水头高度的增大,流速和流量会变大,启动速度加快。其中颗粒粒径、溃砂口裂隙宽度的增大,会引起柱状流动区域的变宽。三者均对溃砂流动模式有较大影响,一般颗粒越细、溃砂口裂隙宽度越宽、水头高度越高的情况下,越容易发生坡面非均匀下降溃砂模式。(4)分析了影响溃砂体积的因素,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溃砂体积计算的方法。溃砂砂体积总量与砂层上方是否存在覆盖层有很大关系。计算可知无覆盖层条件下溃砂砂体积总量大于有覆盖层的条件下发生坡面非均匀下降溃砂模式的溃砂砂体积总量,而坡面均匀下降溃砂模式的溃砂砂体积量在三种情况中最小。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临床护理教师培训现状与需求,为进一步对临床护理教师开展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提供依据。方法以某三甲医院95名临床护理教师为调查对象,就其接受师资培训等一般情况
针对王村煤矿井下供电监控系统技术老化,可靠性不强的难题,采用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测控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基于工业以太环网的煤矿井下供电监控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通过
<正> 前言工业废水处理工艺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这个工艺在实际生产中能否取得该工艺最理想的处理效果,从而实现原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及处理设施使用单位的使用要求。通常表
竹节状甲烷鬃菌(Methanosaeta harundinacea)6Ac是本实验室分离自厌氧颗粒污泥中的甲烷古菌新种。该菌具有短杆(3μm-5μm)和长链状(>200μm)两种细胞形态,且与细胞密度相关,
多方面提出我国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实际管用科学的规划编制引领区县域经济健康科学发展;加快省直管区县市体制改革的步伐,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工业化、信息化、
目的:对转换西罗莫司(SRL)并撤除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类药物对高胆红素血症影响及其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临床观察。方法:2006年2月~2007年11月对肾移植后伴有高胆红素血症患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等项目,开始采用建设——转让即BT模式进行建设。通过对当前BT项目投资建设——回购合同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分层归类
目的探讨氨甲喋呤(MTX)对映体诱导的耐药A549细胞株中磷酸化酪氨酸激酶受体(RTKs)的表达差异及受体间的相关性。方法用MTX对映体浓度递增结合低剂量持续诱导肺腺癌A549细胞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