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苏州岁时节日文化研究——以《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为基础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ey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时节日作为联系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作为传承先人生活事象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表征,也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的有力工具。《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是专门记载清代苏州岁时节日的著述,内容翔实,资料丰富,是研究清代苏州岁时节日文化必须参考的资料书。 在对五个节日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清代苏州岁时节日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方面表现在苏州独有的岁时节日习俗;另一方面,在汉民族共有的节日中,苏州也有不同于他地的习俗。其次,苏州岁时节日深受宗教和鬼神信仰的影响,但我们要看到这种信仰态度中功利性的本质特征。再次,商品化色彩浓郁,一是精神上人们对财神十分重视,二是发展起了一批与节日紧密相关的商业和服务业。最后,节庆旅游繁盛。不仅数量繁多、规模盛大,方式也甚为讲究。 清代苏州岁时节日之所以有这些特点,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苏州独具特色的水乡生态环境,决定了岁时节日的内容。二是繁荣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岁时节日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经济支持。而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苏州岁时节日又多了几分“雅”的味道。
其他文献
倍在其父耶律阿保机等人的培养下,尊孔崇儒,力学修身,崇尚礼义,以文武艺佐佑刚刚立国之辽朝走向辉煌。在本民族宽阔胸怀素质下,秉承儒家礼义辞让之准则,了知国运与个人命运,
鸦片战争后,西方基督教势力乘坐殖民主义战车闯入中国,引发了一系列教案。晚清江苏教案是近代中国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外关系史、社会史上都占据重
本文以社会控制作为理论支撑,以中央政府与蒙旗之间的社会控制体系为分析框架,将蒙旗放垦、移民开垦、设定县治贯穿其中,利用档案资料及文献记载,对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
介绍了评价中间车端部结构防侧面碰撞性的方法。通过对电动车组轻量化不锈钢车体结构及接合部位实型体的冲击试验,评价了端部结构的变形和防撞性,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