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对生活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网络利他行为是网络积极方面的典型代表,是指个体在网络中表现出的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自愿行为。共情可能是利他行为发生在网络中的重要原因。道德认同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也很密切,以往研究认为道德认同是个体利他行为的重要动机。共情、道德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已有研究忽视对其内在作用机制的探究,本研究对共情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进行探究。本文采用问卷法对32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使用我国学者郑显亮编制的《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潘孝富编制的《大学生共情能力量表》、万增奎等人修订的《道德认同量表》。研究了道德认同在共情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探究共情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内部作用机制,为高校合理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沟通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以期发挥网络对个体心理、行为的积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共情在被试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年级、网龄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的共情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自我情绪识别与正向应对维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非独生子女的共情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情绪识别、他人情绪识别、一致性理解、正向应对维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他人情绪识别、一致性理解、负向应对维度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共情总分以及自我情绪识别、他人情绪识别、反向理解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道德认同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年级、网龄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道德认同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道德内在化维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征化维度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3、网络利他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网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网络利他行为在生源地、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4、大学生共情、道德认同、网络利他行为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共情对道德认同和网络利他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道德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5、道德认同在大学生共情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为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