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旨在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都可以被视为攻击行为,这种行为虽不被大多数人认可,却普遍存在。对攻击成因的探讨由来已久,情绪表达欠缺是近期较受关注的影响因素之一。情绪为个体提供了用以指导、控制和调节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必要信息,但是对情绪表达欠缺者来说,其往往在对情绪信息的获取、区分、描述以及解释等方面能力欠缺或者存在加工困难。部分研究发现,个体的这种情绪加工缺陷可能提高了其攻击性,但另外一些研究并未得出此结论,且相关研究结论大多基于问卷调查,缺乏实验研究层面的证据支持,也未对不同类型的攻击进行区分。因此,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考察情绪表达欠缺与攻击的关系及其边界条件。本研究从情绪-认知的交互作用视角出发,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围绕情绪表达欠缺是否影响主动/反应性攻击以及敌意归因偏差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展开研究。此外,鉴于我国当代大学生情绪表达能力不容乐观的现状,以及情绪表达欠缺与攻击性的潜在联系,本研究结合MRI技术考察情绪表达欠缺的成因。总之,全文包括四个研究: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考察情绪表达欠缺、敌意归因偏差与两种类型的攻击的关系。结果发现,敌意归因偏差调节情绪表达欠缺与主动性攻击特质的关系;敌意归因偏差不影响情绪表达欠缺与反应性攻击特质的关系。研究二采用内隐测验范式,考察情绪表达欠缺、敌意归因偏差对攻击性信息加工早期和中期阶段的影响。实验1结果显示,在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信息的干扰效应分数上,情绪表达欠缺和敌意归因偏差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实验2结果显示,在主动性攻击信息的内隐效应值上,情绪表达欠缺和敌意归因偏差的交互作用显著。实验3结果显示,在反应性攻击刺激的内隐效应值上,情绪表达欠缺的主效应及其与敌意归因偏差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研究三采用预期违反范式,结合ERP技术,考察情绪表达欠缺、敌意归因偏差影响攻击性反应执行(攻击性信息加工后期阶段)的电生理层面的证据。实验4结果显示,在主动性攻击反应的N400幅值上,情绪表达欠缺、敌意归因偏差的交互作用显著。实验5结果显示,在反应性攻击反应的N400幅值上,情绪表达欠缺的主效应及其与敌意归因偏差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研究四结合MRI技术探讨中国样本情绪表达欠缺的成因。结果显示,情绪表达欠缺与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和辅助运动区的灰质体积正相关;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是情绪表达欠缺和表达抑制共享的脑结构基础。总之,研究表明,情绪表达欠缺对两种类型的攻击的影响不同,其对主动性攻击的影响相对较大,并且这一效应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关于情绪表达欠缺的成因,本研究认为可能与习惯采用表达抑制这一情绪调节方式以及负责情绪控制的脑区的结构异常有关。本研究所得结论可能为情绪表达欠缺和攻击行为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