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针对我国北方旱作体系忽视上茬作物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素的作用,田间原位条件下缺乏评价土壤-肥料氮素行为定量参数的问题,选择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田间~(15)N试验,明确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化肥氮后季残效和去向;同时调研相关文献,对前人试验的原始数据整理核算,分析肥料氮、作物氮和土壤氮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构建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化肥氮去向的定量化参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针对我国北方旱作体系忽视上茬作物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素的作用,田间原位条件下缺乏评价土壤-肥料氮素行为定量参数的问题,选择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田间~(15)N试验,明确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化肥氮后季残效和去向;同时调研相关文献,对前人试验的原始数据整理核算,分析肥料氮、作物氮和土壤氮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构建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化肥氮去向的定量化参数,为提高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
其他文献
衰老是导致植物自然死亡的一系列衰退过程。植物衰老发生的早晚及衰老进程直接决定了一个生物体或器官的寿命,最终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项研究针对迄今有关水稻细胞分裂素合成关键酶基因异戊稀基转移酶(IPT)基因和棉花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KK)基因研究和报道较少的现状,利用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水稻OsIPT6和棉花GhMKK9的分子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国
大豆是重要粮食油料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豆需磷量较大,我国大多数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低,限制了大豆产量;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磷高效品种是改善磷营养状况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可利用的磷高效基因数量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耐低磷品种“中黄15”为材料,利用SSH技术,构建低磷诱导大豆根系cDNA文库,为进一步挖掘磷高效基因创建平台,为解析磷高效机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构建了大豆耐
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麦锈病是影响世界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该病害在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发生,严重时可造成5%~15%甚至更大的产量损失。实践证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抗叶锈基因的鉴定对培育抗病品种非常重要。目前已有66个抗叶锈病基因正式命名,其中大多数具有生理专化性,这些抗病基因往往会很快“丧失”
背景:随着水稻测序工作的完成,了解水稻蛋白质的功能将成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各种生物学实验中,为了比较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变化,都需要一个内参基因来标定上样量和实验条件的稳定性,所以,筛选并使用正确的内参基因对生物学实验具有重要意义。理想的内参基因应在各种实验条件、各种类型的组织中恒定表达,然而,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使用的内参基因都是在特定的实验背景下筛选出来的,使用中有很多局限性,尤其是目前的
过量施用氮肥是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粮食种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华北地区主栽作物品种的生物量和氮素的积累规律,并根据作物阶段氮素需求结合土壤起始无机氮和本底养分供应来施用氮肥,对于保证作物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冬小麦衡观35和夏玉米郑单958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结合土壤测试和植株分析,比较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并探索科学的氮素
谷子锈病是对谷子产量有严重影响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和利用谷子抗锈品种是当前控制其危害的一种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寻找与谷子抗锈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对于抗谷子抗锈病基因的分离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谷子高抗锈病品种十里香和高感锈病品种豫谷1号及其杂交后代F2代分离群体进行AFLP分子标记分析。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改良的CTAB法获得高质量的谷子基因组DNA,并用限制性内切酶M
小麦全套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有21个成员,每个成员与受体(背景品种)之间仅有一对染色体差异,是研究个别染色体遗传效应的好材料。磷是小麦生长中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对其生长发育、生理代谢、产量与品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发利用小麦代换系对小麦耐低磷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小麦中国春-Synthetic 6x 21个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设置低磷和正常磷(对照)两个处理,采用生理生化指标和农艺性状测定等
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尤其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着U-Box结构。U-Box结构高度保守,其构象与RING-finger极其相似,这两者都能发挥泛素连接酶E3的作用,促进底物蛋白质泛素化降解,对细胞内异常蛋白质的降解及质量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全面的计算分析从水稻中确定了77个U-box基因,并对这类基因家族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概述,包括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和保守序列。此外,还通过对EST数据库的搜索
硒是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食物中的硒是人体获取硒元素的主要来源,而食物中的硒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土壤。由于土壤中的硒含量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极不均匀,一些地区严重缺硒(我国低硒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因此,通过施硒提高粮食中硒含量来满足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中对硒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方法,进行了谷子富硒品种筛选、不同施硒方式和不同施硒时期等试验,研究了谷子品
干旱和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在我国干旱面积、盐碱地和次生盐碱化耕地的面积逐年增加,制约着我国农作物的生产。因此,对盐碱地的治理、开发及抗逆新品种的培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是人类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但受环境等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受到一定制约。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逆基因转入大豆,培育大豆抗逆新品种,是目前遗传转化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以河北省8个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