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期视力缺损的首要病因之一,其中约8.3-25%的先天性白内障发病与遗传因素相关。其遗传方式可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及X连锁遗传,迄今为止,已发现与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25个疾病相关候选基因和超过35个相关位点。本实验对一个典型Y字缝表型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疾病相关候选基因定位研究。[方法]本实验拟研究中国贵州省山区一个四代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共纳入该家系成员16人,其中患者8人,男2人,女6人,正常对照成员8人。所有家系成员均接受详细病史调查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散瞳眼底检查等,根据相关病史、白内障手术史或裂隙灯检查所见确定成员患病与否。抽取所有成员的外周血样本,提取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相关候选基因的编码区及内含子、外显子交界区序列。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SWISS-MODEL、DEEPVIEW/SWISS-Pdb、pI/MW、Mutation Taster在线预测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质结构、等电点、分子量和功能等的影响。[结果]裂隙灯下检查该家系表型为典型Y字缝型白内障,伴皮质散在点状混浊。分析家系图,遗传方式确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测序结果发现MIP基因编码区一条等位基因的第337位碱基由C变为T(c.337C>T),导致MIP蛋白在第113位氨基酸处终止编码(p.R113X),从而使其结构组成由正常的263个氨基酸变为112个氨基酸,该突变在8名健康家系成员和100名正常对照者中均未有发现。利用SWISS-MODEL、DEEPVIEW/SWISS-Pdb软件构建正常以及突变MIP蛋白的三维构型,经pI/MW预测,MIP蛋白的理论等电点由正常的8.62变为9.18,分子量由正常的28121Da减小至11956Da,经Mutation Taster在线软件预测该突变为可能致病级别。[结论l本研究首次证实了MIP基因第1外显子中第337位碱基发生C_>T改变是与Y字缝型先天性白内障共分离的无义突变,提示MIP基因是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疾病相关基因,并进一步支持了MIP蛋白在人晶状体发育及白内障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