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资本市场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30年里资本市场从萌芽到不断走向成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融资,改善了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本文从我国处于转型期大背景入手,在国家对资本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从中观层面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对企业的融资效果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资本市场发展不同阶段及不同阶段的企业融资结构进行梳理,总结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特征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信贷配给理论、货币政策影响微观企业金融的传导机制、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分割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是如何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效果。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分析,本文研究了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机制。本文以国发[2004]3号文为切入点,选择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按照年份和注册地将每个公司归集到相应的省份,考察从2004--2013年各省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增发、配股、公司债、股权再融资(增发加配股)、股权融资(首发加增发加配股)、再融资(增发加配股加公司债)及四类融资之和(首发加增发加配股加公司债)这八种类型所获得的融资金额和家数,分别从增长率及份额两个角度来研究地方政府行为是否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效果。首先,对出台政策的省份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地方政府行为与该省各类融资增长率及份额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最后根据不同融资类别分别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地方政府行为是否会受到各省自身条件的约束。整体来看,本文的结果显示,首先,在我国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对较弱的二级政治结构下,大部分地方政府会积极应对中央政府的资本市场调控政策,只是在时间选择上有所差别;其次,地方政府为发展当地资本市场而做出的行为选择在企业的融资行为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在转型期的中国,地方政府出台的资本市场政策是公司融资决策的重要因素;然后,地方政府做出是否响应中央以及何时响应的行为选择是有约束条件的,比如会受到当地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最后,虽然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因应中央的号召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从出台到落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如何落实好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是地方资本市场发展,也是其他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