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限制开发生态区是我国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地区。开展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水平格局与机理研究,对于破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研究区,从尺度转换的角度出发,基于8个县级行政单元、27个乡镇、30个典型村域的统计数据和实地问卷调查数据,综合集成熵值法、逼近理想点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等多种方法,并构建区域“生态—社会—经济”(Ecosystem-Society-Economy, ESE)三维立体评价模型,利用rcGIS10.0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和SPSS 18.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探究县级、乡镇、村域三种不同空间尺度上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与发展机理,并根据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驱动因素,探讨适宜于研究区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发展对策。研究表明:(1)县域尺度上,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水平呈现出东北部地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空间特征。研究区8个县区分属于6种不同的发展类型,既有较低水平的低生态—中社会—低经济发展类型区,也有较高水平的中生态—高社会—高经济发展类型区。经济因素对县域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最大;其次是农业产业发展因素和社会发展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和政府政策因素对区域发展具有显著影响。(2)乡镇尺度上,三类不同限制开发生态区中,盐池县综合发展水平表现为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南部地区的空间分异规律,彭阳县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空间特征,泾源县综合发展水平表现出中部地区>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的空间分异规律。选取的27个乡镇分属于14种不同的发展类型,区域发展类型地域差异大。生态环境因素对乡镇发展影响最大,其次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乡镇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发展影响显著。(3)村域尺度上,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和综合发展水平整体表现出川道村庄优于山地村庄的特征。选取的30个样本村分属于低生态—低社会—低经济发展类型、中生态—低社会—低经济发展类型和中生态—中社会—低经济发展类型等8种不同的发展类型。经济社会因子是村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区位因子是村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村域发展的基础驱动力;自组织程度和市场条件是村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4)适宜于研究区的发展模式包括外源驱动主导型和内源发展主导型2个一级模式及城乡协调模式、政策支持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市场组织模式等4个二级模式和新型城镇化带动型、美丽乡村建设型、劳务输出带动型等九9个三级模式。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研究区可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利用内部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强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完善村镇专业市场等方式增强区域内部发展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争取国家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发展生态补偿产业等绿色产业,促进区域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