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癌症之一,乳腺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所有癌症死亡的14%。西方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亚洲国家,但是近年来,亚洲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移民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大豆及其制品中富含植物雌激素,其主要形式为大豆异黄酮。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收集研究对象的饮食数据计算异黄酮摄入量,并按照绝经状态、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分层分析其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以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此外,本研究分析并总结了研究对象日常膳食的主要四种模式,以及膳食模式对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治疗对女性乳腺癌有显著作用,本次研究针对维生素D代谢过程中的维生素代谢受体(VDR)及簇特异性成分(GC蛋白)的基因多态性做统计分析,以探讨目标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女性乳腺癌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利用无锡市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登记机构的数据,采取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有效招募2013年11月底到2014年11月底新诊断的原发性乳腺癌病例共818人;对照选自当地普通居民,与病例做±5年的年龄匹配,共935人。研究对象相关信息通过一对一的面访方式收集,同时用食物频率调查问卷(FFQ)以收集膳食中食物摄取的频率和单次摄入量等信息。对所有志愿做体格检查包括人体测量,乳房和腹部的B超检查和乳房造影检查。此外,收集10毫升空腹静脉血样用于实验室分析。使用QIAamp基因组提取试剂盒从外周血中提取研究对象的DNA,并使用质谱测序系统完成VDR和GC相关基因型的检测。按照问卷收集信息换算研究对象各类食物摄入量,使用中国食品成分表计算摄入的大豆异黄酮含量。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归纳总结膳食模式,使用t检验比较连续型变量,χ2检验来比较在病例和对照间分类变量的差异,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衡量危险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发现,大量大豆异黄酮的摄入可以显著降低绝经后妇女的乳腺癌风险(OR:0.54,95%CI:0.34-0.87,P-trnd<0.05)。按照BMI及WC分层分析,大豆异黄酮对乳腺癌的保护作用局限于中心性肥胖和BMI小于28 kg/m2的女性人群,在BMI<24 kg/m2的女性中,表现出显著的线性趋势(P-trend<0.05)。2.本次研究归纳总结的均衡膳食模式(以各种营养素相对均衡摄入为特征)和甜模式可以降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而素模式和咸模式则未在本次研究涉及的人群中发现关联。3.分析结果表明VDR的rsll568820的CT+TT基因型对女性乳腺癌风险的保护作用,rs12721364的GG基因型,rs11608702的AA基因型、rs2239186位点的AA和GG表现出乳腺癌危险作用,其中rsl 1608702位点、rs2239186位点的危险作用仅局限于绝经后女性中,OR(95%CI)分别为1.88(1.16-3.04),1.37(1.01-1.87),1.39(1.01-1.92)。VDR 基因 rsl 1608702 位点被观察到显性突变模式(OR:1.56,95%:1.08-2.27),同时隐性模式下,rs11568820位点的CT及TT基因型相比起CC基因型表现出较低的乳腺癌风险(OR:0.73,95%CI:0.58-0.91)。本次研究未发现GC位点与女性乳腺癌的显著关联。研究结论本次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了大豆异黄酮,膳食模式,维生素D代谢通路中的VDR和GC的基因与乳腺癌的关系。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的摄入在绝经后女性中表现出乳腺癌保护作用。同时按BMI及WC分层分析显示,中心性肥胖以及BMI小于24kg/m2的女性人群中,大豆异黄酮保护作用显著。同时本次研究总结的均衡膳食模式和甜模式可以显著降低乳腺癌风险。VDR的rs11568820位点的基因型对女性乳腺癌风险的保护作用。VDR基因rs11608702位点被观察到显性突变模式,同时隐性模式下,rs11568820位点的CT及TT基因型相比起CC基因型表现出较低的乳腺癌风险。本次研究未发现GC相关位点与女性乳腺癌的显著关联。因此,绝经后女性合理摄入大豆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乳腺癌患病风险,同时在饮食上应提倡均衡膳食模式和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