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分离自江苏省的15个分离株和省外的9个分离株对其IBDV VP2高变区进行RT-PCR扩增,酶切鉴定后,进行克隆测序,得到约560bp长的片段。应用计算机软件DNAstar分析比较15个江苏省分离株与国内分离株、参考株以及国外参考毒株的VP2高变区(AccI-SpeI)的核苷酸及推断的氨基酸序列,构建进化树,并分析酶切位点和抗原位点。结果显示: 1、24株IBDV分离株在249和254位上的氨基酸分别为Q和G,而非K和S,这是抗原性不发生变异的保证。在279位,22株IBDV是“D”(NJ2000,HB99例外),而284位,24株分离株的氨基酸都为“A”,这是IBDV毒株具有致病力的必要条件。一般vvIBDV还存在4个保守的氨基酸变异,222P-A,256V-I,294L-I,299N-S,我们研究的分离株也具有这个特点(HB99的222位为“T”)。除了JP2000,有23株在七肽区的序列是保守的。表明本文研究的分离株是超强毒株(vvIBDV)。 2、SspⅠ酶切位点是vvIBDV毒株所具有的特征之一。除了NMG、JP2000,22株分离株在1010核苷酸处都有SspⅠ酶切位点,基本上确定江苏省分离株是超强毒株。变异毒株(约254密码子处)一般具有StyⅠ酶切位点。24株分离株在这个位点缺失StyⅠ酶切位点,排除了它们是变异株的可能性;同时它们也缺失DraⅠ酶切位点;而且,我们研究的分离株和大多vvIBDV一样,在约832核苷酸处存在TaqⅠ酶切位点;除了变异株3212外,所有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的参考株在VP2高变区的794核苷酸处均缺失EcoRⅡ酶切位点,研究的分离株也在794核苷酸处缺失EcoRⅡ酶切位点;所有的超强毒株参考株及研究的分离株都在983核苷酸位置具有NaeⅠ酶切位点;研究的分离株和超强毒株、变异毒株的参考株在796核苷酸处缺失BstNI酶切位点。从这些规律我们总结出24个IBDV分离株均属于vvIBDV。 3、江苏省IBDV分离株与比较的超强毒株的抗原位点相似,而与古典毒株,变异毒株和致弱毒株参考株有差异。 4、与古典毒株、变异毒株和弱毒株的参考株相比,江苏省分离株和国内外超强毒株的参考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1.7%—100%。序列和进化树关系表明近来在中国江苏分离 江苏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原生态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毒株是超强毒株,而且,VVIBDV已在亚洲国家流行,它们和欧洲、非洲H十世纪八十年代分离的yVIBDV同源性极高,属于相似的基因组.它们和美国、欧洲、大洋洲在H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分离的古典毒株、致弱毒株、变异毒株进化关系很远。很显然,在IBDV之间的基因变异并不总是由分离株的分离时间和地点所决定的。5、绘制江苏省病原生态学分布图,江苏省的连云港、徐州、盐城、扬州、镇江、南京、常州和无锡都有VyIBDV的爆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