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人成为科技的附庸,丧失了人的主体性。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呼唤人的主体性,成为时代的要求。教育承载着社会赋予它的育人的使命,教育就在于“使人能够成为他自己”。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也就是说,教育要着力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主体性的确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研究教学交往成为必要。 引论部分,简要阐明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背景与状况,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 概述部分,在对教学与交往关系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教学交往的涵义,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它们对班级中个体和群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交往的中介——课程与教学语言,是师生、生生交往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历史考察部分,分别对德国、美国和前苏联的教学交往研究的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其中对德国的交往教学论学派、美国的合作学习、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着重进行了分析。总结各国研究,我们得出四点启示:一是教学交往研究与时代发展密切联系;二是教学交往研究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需求紧密相关;三是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学交往研究的核心;四是各国教学交往研究对教学实践产生的影响不同。 现状调查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现状做一描述,并从四个维度——学生的性别、职务、地位、成绩,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交往中师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二是生生交往的数量很少;三是学习成绩是影响课堂教学交往的主要因素。 策略部分,根据前文的历史考察得出的经验和启示与现状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改善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的关键是转变教学观念,包括转变教师观、学主观和教学评价观,另外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还要不断加以完善,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理解的狭隘化和操作的形式化的倾向。 结束语部分,作者对全文作了简要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