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前夕,为了满足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特定需要和国家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我国义务教育学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试验。积累了许多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改革,总结这一时期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当今乃至今后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与启示意义。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导论部分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界定了核心概念,分析了该主题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思路和方法做了简要说明。正文的第一部分评析了建国初期(1949—1957年)义务教育的学制改革。笔者认为,建国初期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价值取向是“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体现为“教育为工农服务”。这种价值的选择体现了对国家社会性质的准确把握,有其必然性。但是,这一时期的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存在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缺乏对学制改革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的考虑等问题。同时盲目地发展中小学教育,忽视当时经济的承载能力,导致了教育质量下滑。正文的第二部分探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1965年)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下,这一时期学制改革的成绩在于通过学制改革试验对培养目标、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同时关于两种教育制度的探索,也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不足在于“大跃进”背景下学制改革步伐过快,学制试验面过大,并过分地缩短修业年限,出现了违背学生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现象。第三部分,主要回顾了“文革”期间义务教育的学制改革,“文革”期间的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在极左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大幅度的缩短义务教育的修业年限,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质量。这一时期学制改革缺乏必要的指导,短时间内频繁变动,导致出现了学制混乱的局面。第四部分在对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夕整个历史阶段义务教育学制改革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对当今我国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几点启示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必须考虑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条件;其次,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必须坚持理性的精神,既要重视学制改革试验的作用,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考虑学制改革中的特殊情况;第三,义务教育学制改革既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关注义务教育的公平性特征,学制应该朝着有利于教育普及的方向发展;最后,义务教育学制改革要重视保障体系的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制改革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