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作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集团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也是用以解决民族、国家、阶级、政治集团等之间的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人类史上的历次国家兴亡和社会进步阶段都离不开战争的影响。而关于战争理论的研究早在三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了伟大的《孙子兵法》,其中“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点凸显了战争理论在古代的重要性。同样,普鲁士的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在总结了近百场战争后,以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的论述了西方社会的战争规律和战争经验,开创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战争思想。在此理论来源的基础上和对现实社会战争的分析中,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类战争的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开创了无产阶级的战争思想,为世界无产阶级的战争作出了重要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极大的改变了传统哲学的体系建构,它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桥梁,科学的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在自然和社会中的本质关系及其社会规律。本文以此为理论出发点,以马克思的战争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探析马克思战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内容建构,并阐述马克思的战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战争哲学思想的影响。文章第一部分旨在对马克思的战争哲学思想作以定位和概述,阐述了战争及战争哲学的内容,对马克思之前的西方战争思想的发展作以简要说明,着重对马克思战争哲学思想的来源和发展作以论述,提出了马克思战争哲学的发展分为萌芽期、转变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文章第二部分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体论为理论基础,讨论了马克思对战争本体的观点和看法,马克思认为战争同样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对战争的出现影响巨大。而孕育战争的母体即是政治,政治先于战争并且决定战阵的实质和进程。文章第三部分论述了马克思战争哲学思想的认识论。在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下,通过对历史和现实中战争的考察,提出了战争的社会本性即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激烈的社会现象,论述了同为战争主体和客体的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形式和相互关系,提出分析战争性质的依据和种类。马克思通过对战争现象的思考提出战争具有政治目的性、经济利益性和暴力对抗性三大特点。文章第四部分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首先阐述了战争主体应该以辩证思想来认识战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特别是作为无产阶级战争的先进主体。其次,论述了马克思战争哲学思想中如何控制战争的几个因素,包括政治手段与战争手段的结合,防御与进攻的把握,时间与空间的控制和科学技术对战争的影响等方面。最后讨论了战争的功能因素,指出战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另一方面战争又不自觉的促进社会的进步。最终,战争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同阶级一起消失。文章第五部分阐述了马克思战争哲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俄国和中国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战争哲学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由此形成了马克思战争哲学思想的发展成果,列宁的帝国主义战争理论、毛泽东战争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