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两栖类种群数量出现了较为快速的下降,部分物种甚至灭绝。虽然生境的减少和退化、紫外线辐射、生境破碎和气候变化等,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加剧了全球两栖类种群的下降,但是新生传染性疾病——虹彩病毒病与几种蛙类种群的地区性灭绝可能有更重要、更为直接的关联。本研究中,我们在夏季和秋季采集了黑龙江省四个地区的东北林蛙样本,其中秋季采集东北林蛙成体180只,夏季采集东北林蛙蝌蚪120只。我们对采自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东北林蛙样本进行了虹彩病毒的PCR鉴定,并报告东北林蛙虹彩病毒的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黑龙江省东北林蛙种群中存在虹彩病毒,并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虹彩病毒流行率并不相同。东北林蛙秋季病毒检出率为5%,四个地区检出率分别为:鹤北林场4.4%,东方红独木河林场5.9%,黑河林场8.9%,而阿城山河林场并未检出虹彩病毒。东北林蛙蝌蚪夏季检出率为42.5%,四个地区检出率分别为:鹤北林场66.7%,东方红独木河林场23.3%,黑河林场80%。我们初步分析这种检出率的差异与林蛙发育阶段及不同的生境因子有关。我们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方法对秋季检测中所获得9株虹彩病毒进行了基因分型研究。我们选择了四个酶进行酶切:PfIM I、Fnu4H I、HincⅡ和AccⅠ,酶切结果显示,9株病毒鉴定结果均一致,并与蛙病毒属代表种FV3结果一致。这说明,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东北林蛙种群中所携带的虹彩病毒均为同一种,并且与蛙病毒代表种FV3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本研究是第一次东北林蛙种群虹彩病毒带毒率调查,也是第一次中国野生两栖类种群中的虹彩病毒流行情况调查。本次调查的结果为我们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下中国两栖类种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结果不仅扩大了我们对中国两栖类虹彩病毒流行的认知范围,也表明了加强虹彩病毒对中国两栖类种群的影响评估的必要性。同时,本研究中对东北林蛙虹彩病毒基因分型的结果,也说明了在中国应加强对两栖类种群保护研究和贸易监管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