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统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的背景下,揭示土地发展权受限的数量及其价值,对于厘清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发展权的内在联系,完善我国空间治理体系、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尤其是区域差异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规划管制将国土空间人为地划分为“经济发展优势区”和“生态资源优势区”,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者非农部门的土地要素供给量,抑制了土地在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制约了其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权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统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的背景下,揭示土地发展权受限的数量及其价值,对于厘清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发展权的内在联系,完善我国空间治理体系、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尤其是区域差异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规划管制将国土空间人为地划分为“经济发展优势区”和“生态资源优势区”,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者非农部门的土地要素供给量,抑制了土地在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制约了其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权利,即土地发展权受到限制,继而催生了规划管制区内、外利益群体“暴损”“暴利”的福利非均衡问题以及“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导致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逐步扩大。土地发展权交易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面向市场的政策工具,它在减少土地消耗、遏制城市扩张、协调不同管制区域间的利益平衡方面表现出很高的效率。中国虽尚未设立土地发展权,但存在如地票交易、异地代保等土地发展权交易的实践,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日益丰富。但是,因规划管制造成的分区控制与保护区限制开发引起的土地资源发展权受限问题,尤其是受限数量与价值量的核算问题仍未得到充分研究,而这正是土地发展权交易机制得以运行的核心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在省域与市域两个尺度上展开,探究规划管制下土地发展权受限数量与价值量,构建政府间土地发展权交易机制,以补偿“生态资源优势区”省市为了保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而丧失的土地发展权,从而解决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引起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在省域尺度上,以湖北省为“生态资源优势区”代表性省份,首先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各生产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中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以及土地资源在两部门的边际收益,揭示土地发展权受限的客观现实和成因;然后基于缩小湖北省与“经济发展优势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不同情景,测度2009—2018年湖北因处于生态资源优势区而使土地发展权受限的数量与价值,从而构建省域尺度政府间的土地发展权交易市场。在市域尺度上,以湖北省东中西部代表性地级市,即武汉市、荆门市、十堰市为研究区域,创新性的构建了测算国土空间管制强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判定土地发展权转移方向,进而揭示管制强度与经济产出间的量化关系,并测度了2009—2019年被划归为“生态资源优势区”的地级市土地发展权转移数量与价值,最后构建了市域尺度政府间的土地发展权交易市场。研究结果表明:在省域尺度上:(1)土地要素投入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2009—2018年,湖北省非农部门经济增长仍依赖土地要素投入,且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以被其他生产要素替代;(2)高额的机会成本是土地资源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重要潜在驱动力。2009—2018年,湖北省非农部门的土地边际收益是农业部门的17.03~44.14倍,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规划管制的存在导致了土地发展权受限;(3)规划管制背景下,对受限的土地发展权进行补偿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10%~100%的不同情景下,2009—2018年湖北省土地发展权受限数量处于0.53~5.35×10~4 hm~2之间,对应的价值量占同时期“经济发展优势区”总GDP的比重较低,为0.02%~0.19%。在市域尺度上:(1)2009-2018年间,湖北省内国土空间管制强度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增强的特点,但各地人均综合国土空间管制强度总体上逐年减弱;(2)武汉市、荆门市、十堰市的人均国土空间综合管制强度均值分别为0.108、0.588和1.858,据此武汉市与荆门市被划归为土地发展权接收区(接收量分别为0.744和0.263),而十堰市被划归为土地发展权发送区(发送量为1.007);(3)土地要素投入对各地生态和经济产出具有差异性影响,每增加单位面积的不同用途土地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变动均值为12.40~144.40元/人不等;(4)土地发展权接收区应对发送区进行经济补偿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作为土地发展权接收区的武汉市与荆门市每年需要支付土地发展权补偿额9 022.71×10~4元和1 946.49×10~4元,分别占武汉市与荆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0.06‰和0.09‰,构建地区间土地发展权转移的经济补偿机制具有可行性。有鉴于此,本研究认为应开展土地发展权受限补偿的制度建设,从土地发展权产权确认和利益分配机制改革两方面量化和落实土地发展权,并构建政府间土地发展权交易市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土地发展权受限地区进行补偿,妥善处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引起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从而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管制约束有效。
其他文献
建筑业因其事故种类繁多且风险性较高被认为是最危险的行业之一。尽管人们一直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建筑施工安全,但施工事故的频发仍然困扰着这个行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性产业,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推动交通运输业朝着更加发达的方向发展,必不可少的需要进行桥梁施工和隧道施工建设。中国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导致在进行桥隧施工时容易发生安全施工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的加快,各个行业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投入了建设。当前我国安全生产也面临着建设项目逐渐复杂化,新行业新业态安全风险突出的复杂局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加大。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水平和建立长效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是企业实现可靠、稳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一直是保证建设工程项目成功的关键。识别事故可能的致因机制对深入了解
在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做出了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可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所面临的碳减排任务将异常艰巨。作为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不容小觑,政府也对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从低碳经济角度看,即要求在保持农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提升碳排放效率,有效降低农业碳排放量。在此背景下,对全国农业碳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自己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的优劣,对健康的诉求越来越高。而森林康养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林业服务产业,其发展围绕着健康、绿色两个核心理念,能够为人们提供绿色又健康的休闲场所及配套服务,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很好的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不断提升,从最初生存保障到追求经济建设再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系列诉求使得各主体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用途选择上产生分歧,导致土地利用冲突的产生。其中大城市毗邻区的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尤为突出,其作为与大城市毗邻而又不归大城市管辖的区域,发展受到大城市的影响,土地利用情况复杂,各主体在土地用途的选择上竞争激烈,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有限的国土空间承载了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这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也愈发受到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作为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碳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而土地利用碳排放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重要碳源,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3,对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我国经济已由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经济新发展格局中,农业是送旧局、处变局、迎新局的压舱石,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新话题、新课题。本文梳理了农业经济“双循环”逻辑的提出依据,具有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思想依据,分别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经济高质量增长思想、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思想。为了使得农业双循环各项指标提出具有合理性,本文通过厘清农业历史脉络、现实问题、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农业
在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今天,人们除了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外,也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由于当前生活工作压力普遍偏大,所以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宠爱自己,为自己消费。在此背景下,商业广告中的爱自己诉求也大量出现,“爱自己”诉求是自我赠礼诉求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消费者常出于奖励动机进行自我赠礼。因此,本文想要聚焦于奖励型自我赠礼,尝试探讨在“爱自己”和“悦己”消费的浪潮之下,奖励型自我赠礼诉求
在2005-2019年的十五年里,湖北省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速达到了5%,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每年平均增长1.18%,湖北省的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经济增长的土地依赖较为严重,单位面积土地利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在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双重影响下,湖北省的土地指标将更加稀缺,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将成为重要约束指标。同时,深入研究湖北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可以为湖北省全面贯彻落实“一
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在营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体验都会对最后的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给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体验,是当今营销活动的重点。本研究关注到一种最为普遍的不确定性促销活动——范围折扣策略对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已有关于不确定性促销的研究,多关注其对于消费者可能产生的积极的影响,鲜有研究探讨其可能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已有研究多关注消费者最终的行为决策结果,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