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同伴教育的应用价值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社区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探讨同伴教育模式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1、选取在上海祝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自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T2DM患者共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HbA1c水平随机分为2组,控制组(HbA1c水平<7.0%)和未控制组(HbAlc水平≥7.0%)。向纳入研究对象发放调査问卷,调査两组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体质量指数、受教育程度、吸烟史、经济状况、饮酒史、医疗保险类型、病程时间、糖尿病并发症状况、血糖指标、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发生情况、慢性病数目、日常血糖检测频率、糖化血红蛋白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糖控制的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2型糖尿病”、“影响因素”、“diabetes mellitus”、“high risk factor”等主题词在电子数据库中检索自200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各个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文献,筛选高质量文献实施Meta分析。
  2、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社区治疗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教育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未实施同伴教育模式,采用常规干预方法,构建个人病历档案,编写并发放专门的健康教育手册,定期组织讲座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教育组患者在常规干预的同时实施同伴教育模式,选取并培训同伴教育者,分组定期开展同伴教育主题活动,同伴教育者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和自我管理经验并由专人负责监督。各组均干预3个月后进行观察,通过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来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观察对比同伴教育模式实施前后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效果。
  结果:
  1、210例患者中男127例,女83例;平均年龄为(68.03±8.75)岁;小学及以下102例,初中43例,高中及以上65例;有吸烟史128例;血糖控制达标率为62.38%(131/210)。
  2、控制组患者家庭月收入≥5000元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控制组(P=0.000);控制组患者中高中及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控制组(P=0.000);控制组患者中体质量指数≥28kg/m2的比例明显低于未控制组(P=0.001);控制组患者的高脂血症比例、高血压比例、糖尿病发生率、慢性病数目>1比例、合并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比例均比未控制组的明显降低(P=0.023,0.011,0.012,0.008,0.000)。
  3、家庭月收入≥5000元、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均属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保护因素(P=0.039,0.045);慢性病数目>1种、日常血糖检测频率<1.5次/d、合并高血脂症、合并高血压、伴发糖尿病并发症、BMI≥28kg/m2均属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P=0.000,0.019,0.000,0.000,0.007,0.000)。
  4、Meta分析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为超重/肥胖、饮酒、经济状况<3000元/月、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年龄>60岁的比例、很少运动或不运动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0.003,0.0001,0.000,0.01,0.000);研究组患者服药规律/遵医嘱、规律饮食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0.000)。
  5、同伴教育干预后教育组患者的SDSCA中药物与自我监测、饮食控制、高低血糖的处理、规律运动、足部护理各项评分和总分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具统计学意义CP=0.000,0.001,0.000,0.000,0.000,0.000);干预后教育组患者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及HbAlc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
  结论:
  1、慢性病数目>1种、日常血糖检测频率<1.5/次/d、合并高血脂症、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并发症、体质量指数为≥28kg/m2均属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
  2、家庭月收入≥5000元、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均属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保护因素,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采用同伴教育模式可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可显著增强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