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底关系密切,上颌后牙拔除和根管治疗及牙种植术时有发生口腔上颌窦交通或上颌窦感染的风险,另外,上颌窦提升术是目前上颌后牙区牙种植治疗中非常重要的骨增量技术,上颌窦粘膜的情况直接影响上颌窦提升术的进行。本研究经口腔颌面锥形束CT观察测量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并确定与上颌窦底关系最密切的牙根;观察上颌窦粘膜囊肿好发部位及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及牙种植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拍摄上颌CBCT的患者中选取100名,男50名,女50名。病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至45岁,平均年龄32.5岁;②上颌前磨牙和磨牙无缺失(第三磨牙除外),牙齿无畸形;③无正畸史及正颌治疗史;④无上颌骨先天性发育畸形;⑤全身健康状况良好。患者端坐位,头矢状面与地面垂直,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固定头部。使用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 Tomography,CBCT)获取图像数据后在Invivo5软件界面下,分别在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多平面成像观察:1)确定距离上颌窦底最近的各上颌后牙牙根,并测量该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骨性边缘的垂直距离,根据CBCT显示影像学表现将后牙根尖与相应位置上颌窦底的距离关系分为三类:A类: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有一定垂直距离,B类: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仅接触,C类:牙根根尖突入上颌窦内。2)通过CBCT观察上颌窦粘膜囊肿发生部位,统计上颌窦粘膜囊肿的发病情况。结果:1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距离男女左右均无统计学差异。A类牙根,即与上颌窦底有一定距离的牙根方面,各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底之间的平均距离由小到大依次为:上颌第一磨牙腭根(1.85±0.68)mm,第二磨牙近中颊根(2.62±0.74)mm,第二磨牙颊侧融合根(3.16±0.62)mm,第二磨牙远中颊根(3.88±0.53)mm,第一磨牙远中颊根(3.96±0.68)mm,第一磨牙近中颊根(4.33±0.65)mm,第二磨牙腭根(4.50±0.97)mm,第二前磨牙(5.83±0.86)mm,第一前磨牙腭根(7.86±2.41)mm,第一前磨牙单根(12.31±3.33)mm,第一前磨牙颊根(13.26±4.04)mm;B类牙根,即与上颌窦底仅接触的牙根方面,由多到少依次为: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92只,第一磨牙近中颊根76只,第一磨牙腭根67只,第二磨牙腭根59只,第二前磨牙51只,第二磨牙近中颊根50只,第二磨牙远中颊根46只,第二磨牙颊侧融合根30只,第一前磨牙单根5只,第一前磨牙腭根4只,第一前磨牙颊根1只;C类牙根,即突入上颌窦内的牙根方面,各个后牙牙根突入上颌窦距离由大到小依次为:上颌第一磨牙腭根(-2.50±0.89)mm,第二磨牙近中颊根(-2.33±0.65)mm,第二磨牙腭根(-2.31±0.76)mm,第二磨牙颊侧融合根(-2.29±0.71)mm,第一磨牙远中颊根(-2.28±0.84)mm,第一磨牙近中颊根(-2.25±0.62)mm,第二磨牙远中颊根(-1.91±0.53)mm,第二前磨牙(-1.85±0.61)mm。2本研究共有197只牙根尖突入上颌窦内,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上颌第一磨牙腭根60只,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34只,第一磨牙近中颊根24只,第二磨牙腭根20只,第一磨牙远中颊根18只,第二磨牙颊侧融合根15只,第二磨牙远中颊根14只,第二前磨牙12只。3上颌窦粘膜囊肿的发生情况为19%。发生单侧上颌窦粘膜囊肿者17例,男性13例,女性4例;双侧上颌窦发生粘膜囊肿者2例,其中男、女性各1例。上颌窦粘膜囊肿发生于上颌窦底壁者12例,占57.14%;内侧壁者5例,占23.81%;前侧壁和后外侧壁者均为2例,各占9.52%;上颌窦顶壁者0例。结论:1CBCT能准确判断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位置距离关系。2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关系密切,尤其是第一磨牙的腭根。3CBCT对上颌窦粘膜囊肿发生情况的检出有一定指导意义。